登录

《题采石蛾眉山》宋无名氏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无名氏

《题采石蛾眉山》原文

一岛烽烟斡怒流,烯犀捉月两悠悠。

蛾眉中划三千丈,不著人间半点愁。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题采石蛾眉山

宋 无名氏

一岛烽烟斡怒流,犀渠捉月两悠悠。蛾眉中划三千丈,不著人间半点愁。

在安徽当涂的西边,长江之中,有座烽火岛,因杜甫题诗的《夜泊牛渚怀古》中有“一片孤城万仞山,夜泊绝怜人倚楼”之句,也与登岸的山山而著传说的采石矶组成一幅形胜的画面。据说三国时期的吴国名将丁奉驻守防汛的水程哨所便在这里。采石矶临江峭壁而开,对着江水便是一湾深潭,前人建了亭子供游人凭吊休息,可以想见,当夜色降临,万家灯火的采石矶一片宁静时,守卫在江岸的戍卒便会不免生出思乡之念。

他从江岸到江中举起火把照见水中月影,想把乡思寄于月轮一扫而空,飞蛾赴火,扑个落空。但仍然悠悠荡荡地漂流于江心。这就是诗人笔下的“犀渠(犀牛夜行,有兽夜卧其旁,此指兵士所用的犀皮盾)捉月”的故事。“犀渠”二字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守兵望月兴叹的情态。诗人似乎并未对全诗的主旨——相思离愁作直接抒写,而是摄取了几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动作加以咏叹。从“烽烟斡怒流”到“蛾眉中划三千丈”,到“犀渠捉月”,其内在的逻辑是:因“烽烟”而起“怒”,从而把火把“划江”联想月轮,“犀渠捉月”又是企图销解寂寞的一种空幻的愿望和努力。“不著人间半点愁”由虚转实为全诗精神的升华。“愁”本是作者自己的实在感受和思想感情,“不著人间半点愁”与其说是不肯让自己被离愁所困扰折磨,毋宁说是吟出对现实、对人生的悲愤之声。这样作别具一格的联想与转换跳跃的技巧十分值得借鉴。

全诗气韵天成又得神奇之妙。这首小诗令人回味的空间很广,不同经历的人都能从中找到感奋点与咀嚼点。因此能在较广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流传下来,不啻如平地突兀奇峰造化的诗美晶体受之青睐是有原因的。

翻译现代文如下:

战火弥漫在长江之中孤岛上,如流水一般四处汹涌激荡。守卫戍卒望着水中月影欲将乡思一扫而空,飞蛾扑火一样去销解人间烦恼,然而却悠悠荡荡地漂流于江心。这便是犀皮盾捉取的月亮啊!诗人没有让这离愁沾染人间烟火气,将它提升到永恒的宇宙中去。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