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宋] 释法泰
开口有时非,开口有时是。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释迦老子碗鸣声,达磨西来屎臭气。唯有山前水牯牛,身放毫光照天地。
这是我依据所给的释法泰的《偈十三首其一》诗而做的赏析:
从开口有时非,有时是,到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诗人以一种深邃而富有哲理的方式描绘了语言和真理的关系。开口有时非,有时是,这是对语言复杂性的揭示,它有时能揭示真理,有时却可能掩盖真相。诗人进一步指出,无论是粗言还是细语,最终都应归结为对真理的追求和领悟。
释迦老子碗鸣声,达磨西来屎臭气,这两句是对释迦牟尼和达摩的戏谑描绘。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达摩则是禅宗的初祖。诗人在此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这两位伟大的宗教领袖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释迦牟尼的碗鸣声,达摩的西来屎臭气,实际上是对他们某些行为或理念的戏谑性解读,即他们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有误解或偏差。
唯有山前水牯牛,身放毫光照天地,是对水牯牛的赞美,也是对那些能超越自我、洞见真理的人的赞美。只有这山前的水牯牛,能释放出光芒照亮天地,象征着那些能够超越自我、洞察真理的人。他们像这水牯牛一样,能超越世俗的束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探索语言、真理和人的关系,并以此揭示生命的真谛。它既富有哲理又充满了幽默感,让人在深思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现代译文如下:
开口是和非皆有可能,言语精细微妙,最终都归于对真理的追求。释迦牟尼的碗鸣声如同敲响警钟,达摩西来的言语犹如排泄物的恶臭。只有那些如同山前的水牯牛一般的人,能够释放出光芒照亮天地。他们能够超越自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