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黄滔
阖闾城外越江头,两地烟涛一叶舟。
到日荆枝应便茂,别时珠泪不须流。
迎欢酒醒山当枕,咏古诗成月在楼。
明日尊前若相问,为言今访赤松游。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黄滔的这首送别诗,通篇用兴,构思别出心裁。苏州是吴王阖闾的大都,也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在悠悠不尽的吴江之上,送别友人去探望远行的兄长,诗的首联就点明了这个背景。“阖闾城外越江头,两地烟涛一叶舟”,送别友人启程,首联即展示一幅越江图卷:友人启程在阖闾城外的江边,两岸烟波浩渺,一叶扁舟即将远去。画面上烟涛浩渺,给人以空旷辽远的印象;一叶扁舟,又显得那么细小,然而正是这细小的扁舟,却装载着友人去觐见兄长的殷殷深情,也蕴含着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诗人把雄浑的阖闾城与宽泛的烟涛江水联系在一起,组成画面,使得画面丰富、宏伟、壮丽。这样的布局不免给人一个突出印象:此去路程迢迢。然而在诗中并无任何具体的嘱咐、焦虑之语。此情此景、处理得当的酬赠才能表现山“信”,切情惬意而又稳妥周到,因为去觐见兄长本是正事、也是自己和友人都放得下的心的事。于是就更加觉得有诗意了。“一叶”之舟如简帖之传递友情的信号,如果随意简略就会失去作者所追求的韵味。
颔联写友人此行会见到兄长。“到日荆枝应便茂”,写见到兄长后的事,也是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到日”即到达之日,“荆枝”即指兄长的生活和事业会蒸蒸日上。这是写景含情、寓兴的“兴”,与律体中的“嵌字对”不同。这联“兴”句含蕴有情致,又有跳跃感。而它用“便茂”形容“荆枝”,又有出人意外的效果。“便茂”使人想到离别时还是“荆枝”(穷)枝条零落、盘曲碍事的样子;行到苏州如见青枝伸展、繁茂夺目了;前途光明了。且不仅令人得到鼓舞和力量,也包含诗人真诚的祝愿;语言小巧得体。有了这联充满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诗句在上边“两地烟涛一叶舟”的背景下衬托,下边的诗笔就如轻云流水了。
颈联写友人去苏州见到兄长后自己的情景。“迎欢酒醒山当枕”,是说自己在友人迎欢之后酒意醒来,发现自己正躺在山峰一般的枕头上;这显然是在想象友人欢乐畅饮的情景,与上联形成组诗的起伏跌宕之美。“咏古诗成月在楼”,则是说自己在友人咏罢古代诗歌之后在明月照耀的楼上吟咏自己新制的诗歌。句中以“山当枕”、“月在楼”等语写出归舟结束行舟之后,以无忧无虑的情绪及微微浮着醉意,乘轻舟回来的逍遥之情(句中的欢实即由这一点发端),此外不论物是人非的不禁兴致忆今或赋诗陈情的事等等全可不言而喻了。“古诗新酒”、“咏史还诗”(《南史·庾信传》),是黄滔惯用的笔法,他善于将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在一起。
尾联写如果友人回到船上后自己见到的人问自己:“你现在去哪里游览?”就回答说:“去访赤松游。”全诗就在这样天衣无缝的敷陈中收束了。“明日”承上“酒醒”等句而来,“若相问”包涵着很多意义:如果有人问起自己在什么地方、作些什么等等的话;但关键的一笔是作者在这里用答语留下一隙任读者联想的余地:“为言今访赤松游。”其中“今”、“赤松”二字须玩味。“今”字突出了当前、此刻、此时;“赤松”暗指隐者。这句诗字面上是说友人此行是去访隐者;而访隐者自有访隐者的情趣和追求,作者也正是以此为慰藉友人的一片深情。
此诗用韵方式为首句入韵仄起式。韵脚字“舟”、“茂”、“笑”、“倒”均为上声字,声调协调,读来给人以徐缓而悦耳之感。且其用字几乎皆为实字,又与虚字相结合构成丰富的意象,诗旨显露同时又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