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方丈壁读胡邦衡书草》宋王遂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王遂

《方丈壁读胡邦衡书草》原文

僧房高揭谏和书,知是高人意不虚。

我亦今年三十七,闭门畏祸独何如。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根据原文所写的一篇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方丈壁读胡邦衡书草

宋 王遂

僧房高揭谏和书,知是高人意不虚。 我亦今年三十七,闭门畏祸独何如。

在这僧居的小屋里,王遂举起胡邦衡的草稿书。高人显意,爱书成狂,原来“揭之壁,欲措诸四夷”的,正是这贤者的讽谏之词。这样的内容,却用“僧房”这样的场景来承载,令人心生感概。这里隐喻的,不是禅宗修行之地,却有着佛家的包容和深沉。这也透露出作者深沉而无奈的心境。

诗人的境遇也是十分的无奈。他今年已经三十七岁,也像那被和议困扰的胡邦衡一样,正身处异乡。由于不愿屈服于投降派的淫威而苟且偷安,他不得不逃离中原故乡,只身来到这僻远的山寺之中。诗人自己亦是身处危险的时代漩涡之中,如胡邦衡一样有着远大的抱负,也有着担忧国家命运的忧虑。

“闭门畏祸”四字更是道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害怕因直言进谏而招来杀身之祸,只能独自一人躲在这僧房之中,默默地思考着如何应对当前的局势。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僧房为背景,通过写读书感受胡邦衡草稿的过程和自身的现实状况,传达了诗人的苦闷和矛盾情绪。从题材来看,这是描写个体诗人所特有的微妙心态的一首诗歌;从手法上来看,此诗简短、淡泊,但其情意之真切溢于言表;最后从整体的意象中也隐隐流露出作者的孤独之感。同时可以看出这首诗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和主体性的审美特点,不仅带有典型的个人写作特色,更融入了深厚的民族感情色彩。这些因素都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颇具个人色彩的抒情之作。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