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袁中道
既栖止崖,晏坐之余,时复散步。
循涧西行,攀磴数百武,得?曰中峰。
门有石楼,可眺,有亭高出半山,可穷原隰。
墙围可十里,悉以白石垒砌,高薄云汉,修整中杂之纡曲。
阶磴墀径,石光可鉴,不受一尘,处处可不旋簟席而卧,于诸山中鲜洁第一。
刹中仅见一僧,甚静寂。
予少憩石楼下,清风入户,不觉成寐。
既寤,复循故涧,涧涸,而怪石经于活流冲击之后,堕者,偃者,横直卧者,泐者,背相负者,欲止未止,欲转不获转者,犹有余怒。
其岸根水洗石出,亦复皱瘦,凌赠崎?钦,陷坎罅中,松鼠出没,净滑可人。
舍涧而上碧峰,得寺曰弘教,亦有亭可眺也。
有松盘曲夭乔,肤皱枝拗,有远韵。
间有怪石,佛像清古,亦为山中第一。
降复过翠崖,循涧左行山口中,为曹家楼。
有桥可憩,竹柏骈罗,石路宛转,可三里许,青苔紫驳,缀乱石中,墙畔亦多斧劈,石骨理甚劲。
意山中?多怪石,去其土肤,石当自出。
无奈修者意在整齐,即有奇石,且将去天巧以就人工,况肯为疏通,显其突兀奋之势者乎?绝顶有亭,眺较远,以在山口也。
此处门径弘博,不如香山,而有山家清奥之趣,亦当为山中第一也。
以下是我对这段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作者栖息在西山的高崖之上,除了日常的坐禅外,也会时不时地散散步。沿着溪涧往西走,爬上几百级阶梯,有个叫做中峰的地方。那里有石门楼可以眺望,还有亭子高高地矗立在半山腰,可以通向四面宽阔的原野。那里的围墙大约有十里长,都是用洁白的石头垒砌而成,高处可以触摸到云彩,虽然修整得中规中矩,但却不乏曲折之美。台阶和道路都光洁如镜,一点尘土也沾不上,处处都可以不铺席子就躺下来休息,在所有的山中是最干净整洁的地方。寺庙里只有一位僧人,非常安静。我在石楼下稍作停留,清风吹进屋内,不知不觉就睡着了。醒来后,又沿着原来的路走,发现溪涧的水干了,而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在活水的冲击之下,有的倒下,有的平躺,有的裂开,有的背靠背,有的停滞不前,有的无法转身,还有石头的表面仍有残留的溪水。溪岸边被水洗过的石头呈现出皱瘦的形态,矗立在坑洼和缝隙中,小松鼠在其中穿梭自如。离开溪涧往山上走,可以找到一座名为弘教的寺庙,那里也有亭子可以眺望。寺庙周围盘曲耸立的松树,皮肤褶皱,枝干扭曲,有一种深远的韵味。还有一些奇特的石头,佛像清古别致,也是山中独一无二的地方。下山后又经过翠崖,沿着溪涧的左岸往山口行进,有一座曹家楼。那里有可以休息的桥,竹林和柏树交错分布,石头路曲折宛转,大约有三里长,青苔和紫色的苔藓点缀在乱石中,墙畔也多处可见斧砍刀劈的痕迹,石头的质地非常坚硬。我想山中的石头大多都很奇特,去掉土皮后自然会显现出来。无奈的是修路的人只在意整齐划一,即使有奇特的石头也会铲除天然的灵秀而追求人工的美感,又怎么会去疏通道路,显露出那些突兀而又矫健的态势呢?山顶上有座亭子可以眺望远方,只是因为处在山口的位置。这里的道路宽广弘博,不如香山崎岖,但却有着山中清雅别致的风味,也应该是山中第一了。
这首诗通过对西山景色的描绘和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清幽之境的喜爱之情。同时通过对山中寺院的描绘和赞美,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明代文人山水诗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