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袁中道
功德寺循河而行,至玉泉山麓,临水有亭。
山根中时出清泉,激喷巉石中,悄然如语。
至裂帛泉,水仰射,沸冰结雪,汇於池中。
见石子鳞鳞,朱碧磊珂,如金沙布地,七宝妆施。
荡漾不停,闪烁晃耀。
注於河,河水深碧泓,澄激迅疾,潜鳞了然,荇发可数。
两岸垂柳,带拂清波,石梁如雪,雁齿相次。
间以独木为桥,跨之濯足,沁凉入骨。
折而南,为华严寺。
有洞可容千人,有石床可坐。
又有大士洞,石理诘曲。
突兀奋怒,皱云驳雾,较华严洞更觉险怪。
后有窦,深不可测。
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
柳堤一带,不知里数,袅袅濯濯,封天蔽日。
而溪壑间民方田作,大田浩浩,小田晶晶,鸟声百啭,杂华在树,宛若江南三月时矣。
循溪行,至山将穷处,有庵。
高柳覆门,流水清澈。
跨水有亭,修饬而无俗气。
山余出石,肌理深碧。
不数步,见水源,即御河发源处也。
水从此隐矣。
赏析:
《西山十记·记二》是明代诗人袁中道的游记散文,描绘了明代京城西山的美景。文章通过对山泉、瀑布、溪流、柳堤等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山水的变化和作者的观察力。例如,对裂帛泉的描绘,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让人仿佛看到了清澈的泉水在岩石间喷涌的景象;对华严洞和大士洞的描绘,则表现了山洞的险怪和石质的纹理之美;对柳堤和溪壑间民田的描绘,则表现了江南风光的美丽。
现代文译文:
功德寺沿着河流前行,来到了玉泉山脚下,靠近水边有一座亭子。山脚下不时涌出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中冲击激喷,静谧的样子好像在说话。到了裂帛泉,水向上射出,冰凌般的雪白的浪花,汇聚在池中。看到石头上有像鱼鳞一样的纹理,朱红的和碧绿的色彩交织错落,就像金沙铺地,七彩宝石一般。水波荡漾不停,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流入河中后,河水深绿色急速,潜藏的鱼儿清晰可见,水草似的水发可以数清。两岸垂柳轻拂清波,石梁如雪一样白,一行行的排列。间或有独自一块木头做成的桥,过河濯足时,沁凉沁骨。转到南边是华严寺。有个洞可以容纳上千人,有石床可以坐着。又有大士洞,石头的纹理盘旋曲折。高峻突兀,像奋起的云朵和纷乱的雾气,比华严洞更觉得险怪。后面有个深不可测的洞。上面有座望湖亭,可以看到西湖,明晃晃的像半个月亮,又像积雪没有融化。柳堤一带,不知道是多少户人家,轻盈灵动、清秀挺拔,天空都被遮住了太阳。而溪壑间的农民正在耕种,大片的肥沃田野碧波荡漾,小块的农田星罗棋布,鸟儿的叫声此起彼伏,树上挂满花朵,宛如江南三四月的景象。沿着溪流前行,到了山快要到尽头的地方,有座庵。高大的柳树覆盖着门,流水清澈透明。跨过水边的亭子,修长整洁但没有庸俗之气。山的余脉露出来石头,石头的肌理深绿色。不几步就到了水源处,就是御河的发源处。河水从这里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