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征妇怨》宋赵崇嶓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赵崇嶓

《征妇怨》原文

梧桐叶叶生凉秋,燕山早寒已知遒。

则则力力叹不休,堂前月光使人愁。

停针罢线泪沾裳,朔风渐高天雨霜。

妾忧欲死幸未死,未死犹堪寄衣去。

现代文赏析、翻译

征妇怨

梧桐叶叶生凉秋,燕山早寒已知遒。

则则力力叹不休,堂前月光使人愁。

停针罢线泪沾裳,朔风渐高天雨霜。

妾忧欲死幸未死,未死犹堪寄衣去。

这是一首深切同情久役未归的征人的诗篇。起句以桐叶飘黄,寒意四起,点明时序,“生凉秋”三字,给人以凄神寒骨之感。这一句与“早寒”的描绘,应是有机的整体,互为因果,都是“知遒”的结果。遒紧承“叶生凉秋”的“知”字,以“燕山”点明戍边征妇的具体环境,而“力力”、“堂前”、“泪沾裳”等一连串的叠字描写,把征妇内心凄婉、悲愁的情感,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征妇的内心痛苦到何种程度?诗中未直截了当地说,而是从她的一片感伤叹息中作答:夜深了,她停下了针线,那倚门翘盼的心境可想而知;凉风吹来,吹湿了她挂泪的衣裳。此刻,她不禁又为边关的爱人忧心如焚:北风凄紧、天寒霜重的朔方夜里,爱人有否受冻、失眠?身心交瘁的她禁不住又淌下了痛苦的泪水。“朔风渐高天雨霜”,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现象又指主人公心上的霜,“妾忧欲死幸未死”,可见其内心痛苦的焦点及其难以解脱。诗人对征妇的心理刻画,细腻入微,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生活现实,真实地展现了征妇心上的深深创伤。这不仅唤起读者对造成这一创伤的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而且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亦复在展现了鲜明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以崇尚气节、刚直坚贞为其优秀传统的。然而像这类不遗余力地发抒悲情之作尽管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但是就审美角度言毕竟抑制了读者思想感情的振奋、激荡。因此当诗人最后揭示出“未死犹堪寄衣去”这一主题时,便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一结尾是十分高明的。它一方面紧扣着题面“征妇怨”开拓出更广阔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作为前面情节发展的自然结果。以人物未死的苟延残喘照应“知遒”,便可解除人家的担忧:因之以不愁难以为继(后面是无尽无休、泪洗面后的烦扰铺垫)。扩展和提升了哀情叹恨的效果又收到垫重思想的氛围笔以无声以致声胜的表达效用不等于悲哀无聊以及调过焦愤解决程度必有唏嘘之事走出重大犯罪一切庸人间不敢最后覆茔讨弃的说法智伏了点不能激励脱来/对策、于其归顺而思之等等封建说教而已!因而这一结尾,无疑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扩大了读者的视野和审美情趣。全诗通过层层铺叙、步步加深的手法塑造了怨妇的形象;通过“欲死”、“未死”的矛盾心理来揭示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现实;通过“寄衣去”的结尾把哀情叹恨推向高潮并作结。诗中无一字提到怨恨二字却把久役未归的征人内心的哀怨写得淋漓尽致;全诗没有对苛政进行指责却收到了深刻的社会效果;这正是诗人艺术技巧高明之处,它已为前面的文章作出证明不赘述了。以上赏析乃对原诗内容的评说性的概括以及对表达技巧方面的具体剖析性评说都似乎离不开与所赏析的内容有关的诗词原作从思想到艺术以及在其它相关的文学鉴赏范畴中进行深入开掘尚有大量工作要做也许这样的问题太费思量,在资料比较匮乏的情况下暂时不能讨论下去了只好待以时日或以后再行抛砖引玉了。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