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释梵琮
根从江西来,还向江西爇一笑掀天只自知,天上拈来成漏泄。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偈颂九十三首其一
宋 释梵琮
根从江西来,还向江西爇。 一笑掀天只自知,天上拈来成漏泄。
这首诗的意境高远,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诗的首句“根从江西来”,就让人想到禅宗的祖师一脉相传的根源。到了释梵琮这一代,他是属于江西派这一脉的,此时正在宣扬道场,为众禅客所崇信。他在云游四方之后回到家乡时,不免怀念自己的师承道统。那么禅宗的道统是如何传承的呢?如:“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于是他的心灵产生了奇妙的感触和莫名的欢悦,于是就有了“还向江西爇”的举动。
“一笑掀天”四个字生动地表现了释梵琮当时的这种欢悦心情。他以一笑而掀天,足见其欢悦的程度。这又让人想到禅宗的一个故事:有一次赵州和尚问新到堂中僧:“一物含无物,清虚廓无边,子知之乎?”答曰:“知之。”老和尚遂开怀大笑。那人又道:“某甲有一宝师兄全不知。”老和尚答道:“是何道理?”那人道:“大众都知有衲下汉。”于是老和尚把他抛向虚空大笑而去。“只自知”是作者当时的自谓,这样便将自我欢愉的心境一笔写活。佛家说诸法缘起性空,这个“空”,可以理解为奥秘所在。但释梵琮在这里似乎是在告诉人们:一笑掀天,这是奥秘中的奥秘!这其中包含着一种宇宙意识。
然而,这个宇宙意识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诗的后两句所要告诉读者的了。“天上拈来成漏泄”,作者似乎是说:我的一笑掀天的奥秘,是从天上拈来的,而且还要把它泄漏给人们。禅宗认为佛性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人和事物中,它是大悟门头的东西。“拈槌竖楔”,可让参禅者识得本自心具的佛性;但这方法只可借知心的友人,私相传授而“且不论述大法”(契嵩语),以便激励行者进入更深层次,开拓般若真智以顿悟成佛。释梵琮在这里却把禅宗的这种大法公之于众了。这便是“拈来成漏泄”的妙处所在。
这首诗的意境高远,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它既可理解为作者对禅宗祖师道统传承的独特理解,也可视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一种独特理解;既可理解为作者对禅宗大法的传授门路之谈,也可视为对读者的一种启迪和激励之谈。无论怎样理解,它都是一首有深度的诗篇。
现代译文如下:
我的思想根源来自江西禅师一脉,如今回到江西,点燃一支香火。仰天一笑,这种掀天动地的气魄只有我自己知道,是从天上拈来的智慧如今已经公之于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