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释重顯
闻见觉知非一一,山河不在镜中观。
霜天月落夜将半,谁共澄潭照影寒。
现代文译文:
每个人的感知觉并不是绝对的,山河大地也不仅仅存在于镜中。
霜天明月即将落下,夜色已近半,谁能在清澈的水潭中照见自己的清寒。
赏析:
这首诗是释重顯对禅的领悟和表达。他通过描绘人们的感知觉和山河大地的存在方式,强调了禅的超越性和非绝对性。禅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概念的存在状态,它不是一种固定的观念或理解,而是对世界的本质和存在方式的深度领悟。
首句“闻见觉知非一一”,是说人们的听闻觉知并非是绝对的真理,而是受到个人的主观意识和认知的限制。即使是最客观的观察和理解,也会受到个人经验、知识和观念的影响,无法完全揭示世界的真实面目。这体现了禅的“无我”观念,即一切都是空性,一切都依赖于个体意识的存在方式,没有绝对的主观和客观。
第二句“山河不在镜中观”,则是对山河大地的存在方式的描绘。山河大地并非仅仅存在于镜中,而是超越了镜子的限制和概念的理解。它们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超越了语言的描述和概念的界定。这体现了禅的“超越”观念,即超越语言和概念的束缚,达到对存在的真实体验和理解。
第三句“霜天月落夜将半”,描绘了夜晚即将来临的景象,带有一种寂静、清冷和孤独的感觉。这进一步强调了禅的孤独和自我体验的本质。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才能真正体验和理解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的镜子。
最后一句“谁共澄潭照影寒”,表达了禅的孤独和自我反思的本质。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真正与自己共享澄清的水潭和清寒的倒影。只有自己才能面对自己,只有自己才能体验和理解自己的存在。这体现了禅的“自性”观念,即个体的存在是绝对的,无法被他人所替代或取代。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禅的超越性和孤独本质,强调了个体对存在的体验和理解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不要被外在的观念和知识所束缚,而要深入内在的自我体验和理解,达到对存在的真实体验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