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刘因
易水河梁梦,回头已十春。
相逢惊我老,送别向君频。
求赠攀前例,将诗认故人。
故山松菊在,归去未全贫。
原诗《送成从事》中,刘因以易水边送别为引子,表达了友人离别后的不舍与思念之情。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易水河梁梦,回头已十春。”借用荆轲易水边别离的典故,暗示成从事将要远行,别后很难再见。刘因以流水年华,逝去堪惊自嘲,以此反衬出对友人分手后容颜老去十分怅恨,带有深深的叹惋。“回首已十春”情辞简净而分量沉着。第二个“春”字尤为意味深长。折梅逢友人的初冬,和而“更觉年来换,凭杯想尔吞”。已经10年了!不经意说出时却又倍觉盘马弯弓的意味,正因为包含深厚友情才会到这等地步,有回肠荡气之感。这一句在构思上分两个层次。前四字构成一句诗景:“河梁易水边”;后二字是触发的一笔:“回首十年春。”层次非常清晰,但却于清晰中见出浑厚。
“相逢惊我老,送别向君频。”相逢送别固然是人生常情,但“惊我老”,却突出了两人不寻常的关系。“惊”字锤炼得非常精工,前有“十年”,后有“老”,都是分量重的字眼,都是悲叹感叹语。而它们又都放在“惊”字里,一者不期而遇而要感叹;二者人生苦短,岁月催人,世事沧桑而要感叹;三者久别重逢,人事变迁而要感叹。这就把两个人关系中今昔数十年的沧桑变化一下子写活了。在写活中又把送别者的殷勤、关切、热诚、友情表达得十分充分。而“向君频”三字又把读者引导到送别者的内心世界。在苍老感慨中又有欣慰。“频”字以虚写实,表现的正是李商隐诗所谓“相逢苦言别,此别未易分。”
前六句为第一段,写别离与思念。“求赠攀前例,将诗认故人。”二句看似平淡,含义极深。前句的“求赠”,实际上是说多年无缘得见而求之不得;“攀前例”即前尘往事之谓。攀附于故旧的人是有的,但自己却无缘攀附。如今得见故人喜出望外,正想从故人那里得到一些帮助;故人赠诗以之相认,则如久别重逢如愿以偿。“故人”二字乃实指成从事即是自己认为的故人。“故山松菊在,归去未全贫。”二句写归隐后的生活情状和心境。这里是以“松菊在”代表自己品格的所在。“未全贫”三字以幽默自嘲的口吻,表明作者退隐的原因正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具有非常高的自我解脱能力。世上万事有果必有因,常把事办绝了的人不要一味埋怨客观环境坏。虽然自己的世态炎凉在八小时以外的人情变化之外又在心态以外(谁都能见到别人的变化无常),但却可以说这种直面现实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正因为如此,“未全贫”三字下得非常高妙,把贫与不贫(有品格与无品格)区分得非常清楚。“贫”不一定就是人格低下或能力低下。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不贫可能就是高尚的表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这样一种境界。“故山松菊在”就达到了这种境界。“未全贫”用在此处恰恰表现了作者已达到了人格完善之境,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更进一层。
此诗以“故人”二字作顶真修辞法,一气呵成。全诗感情真挚充沛,语言平易近人。没有艰涩难懂之处,也没有生僻奇诡之语。有的只是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不刻意追求新颖奇特、下笔若惊雷的风范。作者根据己意,自然成文,在平淡中显示出真情、真理和真情中的哲理意味:人老了不一定无用只有做坏事者才自认为没有用处但是作为道德准则和人生意义的内涵却常青。从另一角度看生活如何从刘因送友人的表现可以看出富贵功名不变应不可强求执迷只会造成无可救药的困境明智之举只有改变与自身环境现实相适应唯变才会通赢: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