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栖白
飘然绿毛节,杳去洛城端。
隔水见秋岳,兼霜扫石坛。
一溪松色古,半夜鹤声寒。
迥与人寰别,劳生不可观。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栖白的《送王炼师归嵩岳》一诗,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展示了诗人送别归山高士的情景。
首句“飘然绿毛节”,诗人以“绿毛节”的形象形象地描绘了王炼师行踪不定、隐逸不羁的风度。这句中,“飘然”一词形象地展现了王炼师行踪无定、神行飞越的仙人风姿,显示出他的仙骨道心。“绿毛”则是凤凰等神话中动物的特色,在此用来隐喻王炼师的仙人体质与非凡风采。
次句“杳去洛城端”,描绘了王炼师悄然离开洛城的场景,而“杳”字又赋予这次离别几分神秘的色彩。诗中未写送别,而自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情韵,让读者遐想不已。
第三句“隔水见秋岳”,描述王炼师归去的方向,诗人通过将洛水之隔与“见秋岳”结合起来,以虚写实,展示出秋意浓浓的嵩岳之景,表达了诗人对嵩岳之美的向往。
第四句“兼霜扫石坛”,继续描绘了王炼师归去的情景。“霜”在此用来描绘王炼师风度非凡、超凡入圣的意境,“扫石坛”则展示了他的高洁之处。
接下来两句“一溪松色古,半夜鹤声寒”,则是对诗人所闻所见的具体描绘。“一溪松色古”描绘了洛水边的清幽环境,“半夜鹤声寒”则以鹤声衬托出夜的寂静,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同时,此二句也将诗的笔触深入到景色之外,透过景物描写的诗意。
最后两句“迥与人寰别,劳生不可观”,感慨人世间纷扰、繁琐、杂乱的生活场景与王炼师的淡泊幽闲、心无旁骛的仙家生活迥然有别。“劳生不可观”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否定与感慨。
整首诗以淡雅的笔触,描绘了王炼师归山的过程和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高士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否定。同时,诗中也有对嵩岳之美的赞美和对仙家生活的向往之情。整首诗结构紧凑,笔触细腻,寓意深远,充满了诗意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