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庐陵陈少傅挽诗(成化四年)》明明无名氏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明无名氏

《庐陵陈少傅挽诗(成化四年)》原文

庄靖先生始盖棺,《薤》歌声里路人欢。填门客散恩何在,负郭田多死亦安。盐海已无前日利,冰山谁障旧时寒。九泉若见南阳李,为报罗伦已复官。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明无名氏为庐陵陈少傅写的挽诗,通过对陈少傅一生的描述,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首联“庄靖先生始盖棺,《薤》歌声里路人欢。”作者描绘了一个严肃且辉煌的人物画像。这处人物就属明朝的那位天下号为“庄靖先生”的人。然他却当刚刚盖上棺盖时,《薤山歌声》开始响起来。路边有成千上万的行人都参与进去了。《薤山歌声》乃是人民群众祭祀英烈的声音。“盖棺”、“《薤》歌”,影射逝世者陈少傅死而无憾。他是大众英雄。即便已经不在人间了,他在民间的形象仍会被赞誉歌唱下去。这也是表明他在当时民间受欢迎到何等的地位的文学语言表述。“路 人 欢”,不光让人感觉到赞扬气氛之外还使人看到出热情万丈的人间活动情况。即前二句轻写生平,突出在社会及人民群众心目中印象及地位。

颔联“填门客散恩何在,负郭田多死亦安。”是写对陈少傅去世后一切都结束,先前对陈少傅的那些恩典、好处、怀念等等,都消失了。那时他府上门前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如今人走茶凉,宾客散去,谁来念叨他的好处呢?“填门”一词渲染出他当官时的情景和声势。当初门庭若市的时候,谁想到今日门前冷落呢?但他为官时应该也有不差的政绩、口碑和施政的措施等。只因这是历史定论了的他成为人们的回忆罢了。“死亦安”是有讽刺的语意了。既然在人间受人埋怨和众叛亲离的地步,那么到九泉之下也会被人间年轻有为者羡慕和嫉妒而永远不会满足的人来埋葬吧!这带有弦外之音,即暗讽当今那些弄权舞势、贪赃枉法之徒。此联言外之意是对其生前毁誉不一、世态炎凉、人心难测等的感叹。

颈联“盐海已无前日利,冰山谁障旧时寒。”进一步讽刺当时社会现实。盐铁是古代官营的工商业之一。盐是生活必需品,历代政府都设官专卖,从生产到销售都严密控制起来。由于官营获利丰厚,历代贪官无不以盐务官运为肥私之薮。陈少傅若不是把持盐利之权的话,也许不会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后一句是说,谁来阻挡他那冰山一样的权势不再威风凛凛呢?“旧时寒”,一指他府第的阴冷,二指他为人的清正廉洁的形象;三指他清正严明的政治作风等。在揭露批判的同时,也包含着同情和惋惜。

尾联“九泉若见南阳李,为报罗伦已复官。”诗人希望另一个世界里的陈少傅能够看到罗伦已经恢复了官职。“九泉”是大地之下最深层的地狱,是阴间鬼魂居住的地方,借指死人居住的地方。“南阳李”是指唐朝时的名相李德裕(曾任南阳太守)与李藩(曾任藩州司马)他们均为宦海中的得意者而又能兴利除弊的有所作为。《庐陵陈少傅挽诗(成化四年)》这首诗采用层层隐括、层层映照的手法进行着情真意的追悼体贴,怀念惋惜对后人也是一种激励警诫的作用的。 语言风格上是“古朴古色”中有生硬感(风格上也是影响深远的),格调上是壮丽的描绘性方面内容固然有很多也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的评价功大于过的而难得可贵的是在这点上坚持得更持久(作为统治阶层无论如何整个思潮上都不可大度的)使之避免了两头掉一头的先天不足或者说绝顶失误进而亡羊补牢委曲求全效果就好了 ,也不是破罐子破摔才到位一下子做出反映迅疾强烈的成语之作连上下几句有往复重叠的情义痕迹同语句颇类清代韩菼《经义斋集》卷八《祭妹文》那样显得质拙而又不乏情真意切之致。

这首诗对仗工整,用典贴切,内容积极,思想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