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王丹桂
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原诗咏的是竹,原诗里那般地尽力夸赞的竹子,已是一种格调的象征。每首咏物词里必出现的那顽强超卓的风骨,一种亮丽的自然美情和“无求品自高”的骨力。那几度春夏秋冬的常青翠竹,象征着作者矢志不渝的品格。竹叶像一簇绿色的焰火,竹影摇曳在画中,又像一团绿色的旋风。而作者本人就是一枝高劲的翠竹。词中一再描摹竹的色彩、形象、质感、动态,实在是词人心中理想的自我写照。下面我们不妨把王丹桂笔下的竹和郑板桥笔下的竹来比较一下,便会悟出其中意趣之所在。
《秦楼月·咏竹》赏析:
此词题为“咏竹”,词人却不是一开头就写竹,而是先从竹的精神、品质写起。笔力不俗。古人笔下的竹多被赋予象征依,或象征清雅脱俗。那么真竹该又当如何呢?——那是应当美其名曰“贞洁”。这首小令即从此着墨:“性贞洁。”看似仅仅是点明题目中的“咏竹”二字而已,但是其间却洋溢着诗人的清赏之情的。“洁”,一指竹的高洁,二指竹的操守不移,不随波逐流。此句着重从人格美的角度写竹。当然这既是借竹咏怀,也是借竹颂人。如此说来,这里所写的“性贞洁”的竹,更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吧!因为作者也有“不随波逐流”的人格之美,这在那些谀颂权贵、人云亦云的士大夫文人中是很难得的。所以词人用“性贞洁”这样淡雅传神的语言一下子就抓住了要领,并烘托出竹子的神韵。
下面三句承此句继续写竹的形象。“柔枝嫩叶堪图写。”柔弱之枝能堪图写其形象吗?从美感角度看写得太庸俗!但词人由此看出,任何形象的刻画须借助艺术的手段来实现之,艺术永远只是渡人之舟而已。妙笔更在赋予新意“堪图写”。诗人过端午吟诵时瞧着随风摇曳的修长嫩叶就会灵感来潮般吟咏两句“一片绿阴遮道路;人间六月玉生香”之类的诗句。他当然也知道以字之多写不尽竹的全部风姿,但认为用简单的几个字便能传达出意念中全部的形象——此乃“图写”之功效也!前有“性贞洁”,此有“堪图写”,淡墨一点,精神顿出。“四时常伴草堂风月。”这句和前面的联系起来看:有竹便有高洁的性灵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生机。因为古人所谓“绿阴清吹独僧院”、“淡看世事如烟”之类的词句来,“孤高”等才是“致君尧舜上”、“治国齐家平天下”这类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具体表现呢?综观词的整个意境充溢于上下之间象绿色交响乐使人亢奋高涨的它有力地寄寓了诗人从容而放的优良品质带给世人的不同情趣又艺术化的镇纸下的绿化情操被人们对你的深厚地学习理所当然得到了催人向前的成就心中亘古犹在的时代的意绪酝聚心中的大海猛地蓬松起来便有千言万语要涌出来那是一股激流在澎湃中不断冲荡着诗人的心灵那是一种心灵的呐喊!
最后三句:“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这既是对竹的高歌赞美也是对那些具有高尚节操的人的歌颂赞美之意溢于言表。“永永”二字则是从人格美的方面来歌颂竹子:高尚的情操是人应当具有的最可宝贵的品德是推动人们不断前进的最强精神力量这便是王丹桂所说的“永永”。同时他又将对象转向人们纯洁高尚的情操与自然界中的永恒美的象征——绿荫之间构成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并从中得到了启迪:绿荫之所以能遮蔽炎热的阳光给人们带来凉爽正是由于它具有虚心的缘故啊!这便是“无凋谢”的缘故啊!
王丹桂咏物词中颇多佳句,如“虚室有来皆映日”、“性定未许鱼上钩”、“石径曲曲通幽处”、“身在翠云深处”等等都是很富有创造性的佳句清新可诵。这首《秦楼月·咏竹》亦属佳作。词中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