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冯延巳
朱颜日日惊憔悴,多少离愁谁得会?人事改,空追悔,枕上夜长只如岁。红绡三尺泪,双结解时心醉。魂梦万重云水,觉来还不睡。
应天长·朱颜日日惊憔悴
朱颜日日惊憔悴,多少离愁谁得会? 人事改,空追悔,枕上夜长只如岁。 红绡三尺泪,双结解时心醉。 魂梦万重云水,觉来还不睡。
现代文译文:
每日每日我容颜憔悴,多少离愁别绪有谁能体会? 人事变迁,徒留追悔,长夜漫漫只觉得度日如年。 三尺红绡眼泪滴,双结解开心中郁闷已陶醉。 梦里的云雾大江东去,醒后依旧孤枕难寐。
这是一首闺怨词,在缠绵往复的吟咏中,表达了词中思妇的离愁别恨和孤寂凄楚的心情。作者以婉曲、细腻的笔触,描摹了一位歌女所处的环境、经历、心理,以及在梦中与爱人相会的短暂欢娱。上片写她的憔悴和空自追悔;下片写她梦中相会和醒后的孤寂凄楚。
词的上片以简炼概括的语言,描绘出思妇的外在形象。朱颜日日憔悴,绝非一般慵倦之态,主要是由于忧愁思虑所致。“多少离愁谁得会”,显示出愁思之深和离别之苦。这里用问句的形式,强调了谁也无法理解她内心的痛苦和忧愁。这里也暗示了尽管自己深陷其中,痛苦不堪,却无法向人诉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同情。接着“人事改,空追悔,枕上夜长只如岁”,这三句写出她自己对人事的错误认识:忧愁而至于衰颓;后悔分离;再回首年华岁月将流逝而不复;相思之余唯有多情的眼泪与无情的岁月相对照,不知不觉通宵达旦也相随而去;爱侣离己而去、之死他乡,“何处寻之?”一片令人窒闷的氛围令人痛楚不已!整日在空虚与悔恨中度过漫长岁月。上片把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概括得非常恰当。
下片在写女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红绡三尺泪,双结解时心醉。”红绡上有相思之泪。“双结”本来应该作夫妻同心之解;然而一方孤枕难眠,一方与他人新欢共赴云雨巫山;另一方也并非心中完全无愧或完全不理解,只是事已如此,无可奈何罢了。“魂梦万重云水,觉来还不睡。”她白天所做之梦都是与亲人团聚的梦,醒来之后仍然不能安睡。可见她心情是多么的迫切。都劝人生在世不长见:“春色是相思!”也不尽然把。至“秋风相见否”还是以这一夙愿和况杞心地东篱蟋蟀正相问答,“万里赠芳翰予岂贺,”代主相思回归双方否”。怎奈何自己也为此单相思不能了结而无比悲催也!不过人们最能看得开还是历史上的《乌夜啼》,人过中年自已不得要领也许:“人面不知何处”随着时过境迁心也成灰泪如铁流”!希望若干年后会兑现我的离别之后的种种思念而已。“觉来还自笑,碎抖金盏满地”,也许苦苦相思之余也只有苦中作笑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种“百无聊赖赖嗳嗳”的情绪;故以苦笑收束全篇也甚好!这首词抒发了词中思妇内心的悲哀和凄楚,从她的青春靓丽和孤枕难眠等表面现象入手;刻画出了一颗年轻女子的痴情的心——爱情在她心灵上的创伤尚不亚于容颜上的憔悴;与此同时表达了青年男女的美满姻缘之难成和自己平白遭此相思的悲伤无奈的情绪和心情。感情真挚、朴实含蓄,尤其是上片与下片写出了这位女子情感的真挚与朴实;故本词读起来感人至深!
冯延巳是文人词风的代表人物之一,“词受曲子的影响甚深”,其词调舒徐流淌,语言通俗易懂而又富于文采。“堂庑且尽风雅”也当为必然之论也。词人所展现的是深情旷放而又十分理性的一种情调气氛之美,那辞句中平淡自然蕴含至情的描写中也很有很多感人的情节;因为意境不够深远和情感的开掘不尽透彻、浓墨重彩所致。“为有云屏无限娇”之外再无其他;这是他的文人词风的一种弊端吧!也是其文人词的一种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