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海潮寺》清严遂成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清] 严遂成

《海潮寺》原文

树压鸟声死,绿垂山势围。

漏云双塔过,病雨一花飞。

鱼薧摊僧饭,蜗涎蔓佛衣。

无风空外响,人说夜潮归。

现代文赏析、翻译

海潮寺

清代 严遂成

树压鸟声死,绿垂山势围。 漏云双塔过,病雨一花飞。 僧讲摊鱼课,人扶绕石梯。 无风空外响,何人颂夜潮。

【赏析】 海潮寺位置在现今湘阴县城西北九狮山南面的独石桥山头上。在修建湘江大坝以前,每当中秋涨潮时期,汹涌的江水冲击山脚,飞流直下,声震山间,十分壮观。此诗描绘了海潮寺山势的雄伟、海潮寺的古朴幽静,以及夜潮的声响。 首联“树压鸟声死,绿垂山势围”,描绘的是海潮寺山脚的树木长得非常茂盛,浓荫蔽日,鸟儿在树上栖息,被压得无声无息;山势高大,险峻,环绕着海潮寺,气势逼人。“绿垂”指翠绿的苔藓垂挂在山腰。颔联“漏云双塔过,病雨一花飞”,紧承上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一步描写海潮寺及夜潮。“漏云双塔”,指湘阴城外隔江对峙的文昌塔和海潮寺塔。作者用“漏云”形容隔江双塔倒影水中恍若出水芙蓉的形态,形象贴切,别出心裁。“病雨一花飞”,则是雨点稀疏,唯其点滴而下、若有若无的境界,才给人以似有还无、朦胧飘渺之感,颇有情趣。颈联“鱼薧摊僧饭,蜗涎蔓佛衣”,从颈联开始转入对海潮寺内景的描写。“鱼课”即捕鱼量的统计记录。“摊”是公开出售的意思。“僧饭”则是僧人化缘得到的斋饭。“蜗涎”出自一则寓言故事:蜗牛舍壳中有一窟藏书册的洞穴,即古人所谓的“天启”,用之可招致众书生讲学,也就是校书、讲学的地方。“佛衣”则是僧人所穿的衣服。尾联“无风空外响,何人颂夜潮”,进一步描述海潮寺及夜潮的声音。“无风空外响”描写的是作者独坐大殿之上的感觉,“空外响”指远处传来的水声,为夜潮的声响。而“何人颂夜潮”,实则是诗人心潮澎湃之音,即赞赏夜潮的声响与自己内心的情思共振共鸣。全诗韵味悠长,意犹未尽。 “漏云双塔过”,“双塔”乃实景,“漏云”系以物喻物。试想诗人于树影婆娑中望见对岸的双塔倒影水中如水芙蓉半开时那份惊艳的心动神动的感觉是如何的惊艳心动啊!诗的境界之所以宽广远大得益于这两句诗;诗人由眼前的双塔进而联想到报时的塔子(即更鼓),进而知道此时正当夜色沉沉、“松门寂寂人声绝”(另一首《松江夜泊》),再遥想远方高楼伫立时能听到“病雨一花飞”和远天的更鼓声(这两种声音平时难以入诗),如此联想到!多么高妙多么空灵多么可叹!对于这类语词及其语感的感悟才是进入诗歌审美境界的正路;其实王渔洋也觉得奇怪说“近代竞传竹汀先生用此语为新创”,此诗《康熙青浦志》曾有人误认为蒋春帆事将传唱过讹有学者认定是新词语的生长点而已现代朱良志在他的中国现代美学就列举康熙字典有关语境为例并且感叹今人对古今不同意思网络时代连新词语的生长点都难找到了;现代汉语对古典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王渔洋的高妙之处在于他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还别出心裁地写了“鱼课”“僧课”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将山林水泽纳入诗中构成人与天地同构(主要是心灵同构)的传统境界乃至更多的拓展的诗的空间!看似常见的香茹从选大盖(雨天多为)皆米百纹滩!不一样的摆开是不一样的它的所得最终是小往福赠人而人类的污染就带到了他人甚至是亿万世年(作家不少就是在此游历或读到的),所以说他得其心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浮想联翩就完全超出一般而到物外去了!这首诗的好处是借景抒怀委婉有致余韵悠长;用典虽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