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汪广洋
面面溪山小画图,山行不尽翠模糊。
深林遗庙知谁祀,烟雨东风啼鹧鸪。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赏析这首诗:
临溪桥 其一
汪广洋
面面溪山小画图,山行不尽翠模糊。 深林遗庙知谁祀,烟雨东风啼鹧鸪。
溪山如画,在诗人笔下,已成常套,但这里以“小画图”来比喻,却有新鲜之感。由于有“面面”二字,所以这“小画图”并非单幅的,而是多幅的屏风画。“山行不尽翠模糊”,是实写眼前的景色,又隐含着诗人的赞叹。前句是交代溪山如画,后句是画中的水墨渲染。因为山势不大,所以能一览无余;因为山势不大,所以也还没有构成迷人的深幽。尽管如此,诗人却觉得美不胜收。
“深林遗庙知谁祀,烟雨东风啼鹧鸪。”二句是虚实结合。前句“知谁祀”的“谁”,当包括诗人自己在内。诗人走过深林来到庙前,深林已走到了尽头,但前面又是一片林子。林子深处是否有庙?不禁引逗读者发问。“谁祀”二字可能有回答,也可能无回答,所谓“不知”或“不知谁”。因为走不到尽头,不可能确切知道是否已有庙祠。或者从反面作答:假如在这连庙宇也没有的地方祭祀神仙,显然是会亵渎神灵的。不说“神灵渎”而说“谁渎”,是避复,是含蓄。鹧鸪在暮春时节叫得悲凄异常,就更衬托出此情此景的难堪。这是以哀景写哀情。
这首诗,景中意在抒发诗人的幽叹。鹧鸪之声也许是有寄托的,兴发了诗人的某类感喟,把产生于深林与荒庙、袭入诗人心头的悲愁连接了起来,虽然空间上的联系并非一句话所能概括;有时也要有恰当的事物(或是兴,或是比、喻、典等),去增加形象的广度和深度和角度来加以衬托和暗示,才能让读者有所领悟。诗人艺术上的成功,正说明了他在创作中是调动了多方面的艺术手段的。
此诗的鉴赏到这里就结束了。至于译文,由于诗歌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和审美情感,如果用现代文译出,可能会破坏其原有的艺术效果。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