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关中怀古 其一》明汪广洋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汪广洋

《关中怀古 其一》原文

驻车丰邑镐池东,想像周家帝业隆。

紫凤碧梧栖正稳,朱弦清庙奏何工。

分藩终拟蛮畿服,治象初悬魏阙崇。

习俗更闻勤稼穑,只今谁不颂豳风。

现代文赏析、翻译

原文欣赏

汪广洋的《关中怀古》有很强的思古情味。主要从侧面写出古人之所为及其产生的影响。前面点明了地名及游行的主题——“想像周家帝业隆。”自古至今人们对秦、周的分封都备加赞赏,然而诗人的独特感受则又自有其独特的角度。

首联即以想象性的诗句点出秦、周的旧地今址,透露出凭吊者对这片古帝业的仰慕之情。“丰邑”、“镐池”等词是诗人想象中的词,实际上也并非凭空杜撰,唐代以前这一带确系丰、镐之地,如《尚书·召诰》就有“若作梓宫于岐山之下,七十余年不惟作册,惟今夏大邑西都”的记载。据《括地志》云:“丰城故城在雍州长安县东五十里,即文王所都。”又云:“丰水东城在县东二十八里。”以地名与年代来印证周人在丰镐创建文、武二宫遗址足可以体会出一片废兴之地的人文文化所带来的沉重思考和肃穆情调。“驻车丰邑镐池东”,是一种宏大的视点移动,“驻车”并非指在此停留或停下车辆。“春至萌芽出土新”为由一览点进而游骋思维时空带来的创新求变所带来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客观实情。《三辅黄图》即称“千门万户之制度”。不仅如此“意以轩崇望古”,其中有多少唯意识的人欲变迁所产生的超乎寻检的意义及涵。另外前人对这个旧址之地所征出的意义也是丰富多彩的,从这里也可窥见中国古人意识观念嬗变之轨迹。

诗人在这里展现的是一片“帝业隆”的昔日图景,在一片想象中,他仿佛已看到了那庄严、肃穆的宫殿、堂皇的宗庙、神坛、高耸的城楼,仿佛听到了周朝大殿上肃穆的音乐回荡在古老的废墟上。此情此景不禁令人生发许多感慨。“紫凤碧梧栖正稳”,一句本是状写凤栖梧木的诗意之句,此处借比王都宫殿的重建所展现出的崭新气象。“朱弦清庙奏何工”,一句本为赞美庙堂乐器之美,借以抒发对政治清明、社会秩序井然的理想境界的向往之情。这一联化用古意,宛转曲折,流走轻灵,含思宛转,让人从形象之中领略到言外之意。

诗的后半部分由“想像”而回到现实,由“想像”而发出议论。“分藩终拟蛮畿服”,一句是对周朝分封制度的肯定。“治象初悬魏阙崇”,则是对三辅地区政治清明、社会秩序井然的赞扬。“魏阙”一词,典出《韩非子·五蠹》,多用以称颂帝王清明政治之意。“治象”即治理得好的状况。“分藩”与“治象”相联系,皆为因分封而致治之意。“初悬”一词有设想之意。然而这一切今已不复存在了。“习俗更闻勤稼穑”,表面上是赞扬当地的风俗尚勤耕织。实际是指当地大不同于关内的原貌:“关中人居不盈堵,面山临谷皆数家。”开垦种田虽然也是一种生产劳动但与他方绝然不同:新丰以东渭南高原上的地域一带的地薄田瘦对于诗人这样的漂泊者来说却只能去从事躬耕陇亩之类的劳动了。这也许是一种人生选择吧!

然而这种耕作与稼穑却使诗人更感到了人生的艰辛与沉重。“只今谁不颂豳风”,一句即是上文的反面落笔。“豳风”即《诗经》“十五国风”中的《豳风》,其诗多写劳动和农民生活情景。《关中怀古》四首中有两首是以“颂豳诗”的方式表达怀古之情的:一首以当年王都景象的诗心加以改造而后融入眼前现实的荒凉之中融经入史构成移情;再一首以今昔对比而发为流连今古的浩叹。而这首则是以否定式态度表达怀古之情,这种写法本身也具有一种变幻迷离之美。

这首诗章法上承转自如,于怀古之中别有寄托,亦显出诗人笔法的圆熟。在遣词造句上亦颇见功力,“栖正稳”、“奏何工”、“初悬”、“正盈堵”等语无不经过锤炼而得其妙处。此诗与王维的名句“大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