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导引·秋月冷》宋无名氏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无名氏

《导引·秋月冷》原文

秋月冷、秋鹤无声。清禁晓、动皇情。玉笙忽断今何在,不知谁报玉楼成。七星授辔骖鸾种,人不见、恨难平。何以返霓旌。一天风露苦凄清。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秋月冷,秋鹤不响。”点明了肃杀秋气。以鹤鸣月冷表现秋之深寒。“无生命者,尚如是之寂然,活人自不必言”。连无生命之物的鹤都能感到秋意是依人的体现,同时也是多愁善感之士人的烘托。“冷”,概括了清、幽、寂、孤、凄的诸种秋的氛围,使前二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秋的无生命性的秋色秋意,整个季节就归纳在这一个字上。一句“秋鹤无声”,就把多少秋的凄厉肃杀都烘托出来了。“冷”、“无声”透漏出诗人心里的悲凉。

“清禁晓,动皇情。”清禁即禁中,指天子所居深宫。古时皇帝自上元夜开始通宵受庆贺,称为“通宵晓”。而诗人却把季节的变换直接与皇帝的活动联系起来,写出季节虽变而天子之情却不为之动摇,这就间接写出了自己心里的悲凉。因为季节的变换不该只是人的一种感情载体,更不该成为贺寿之节。这种情景使人想到清明节雨纷纷中思妇断肠子情景。这一句中一“晓”字点出季节变换。

“玉笙忽断今何在”一句将写景抒情紧密相联。玉笙久已无声,它曾是诗人陶醉于月下仙乐时所吹之物。玉笙今已无声,传达了“欢尽翻成别后伤”(《春残》)的心曲。“笙”音象征诗人的淡泊志趣与飘逸风格。“笙忽断”,乃是我忽然被“今何在”的怅惘惊住而不觉吹断之故。显然我的兴致与淡泊,正遭时俗的污损。物故人非,不得不悲从中来。哀之在己。“不知谁报玉楼成?”从美梦中醒来时才明白玉楼已经建筑起来了。”此时忽断之笙簧,更加上了不曾想过的楼盖峻峨的出现,因此直接而深沉地震撼了心灵。”知音少、几人堪赏”。且不说只有高高玉楼空、连笙都不能在楼中得到附和;就连四顾所见所能及之人亦无人作诗作赋可以表白心意,“最难是文章知己”。千山鸟飞绝处觅同行,“大漠孤烟直”的景象都在言我之孤独了!笔触峭劲衰寂。“今何在”,由远及近。”千载良宵“极言今日寂寞;“阿房何处寻”,用以追答昔日的无可追回。今昔对比,更加重了寂寞感。”七星授辔骖鸾种“则把天上人间混同起来,更从仙境渺茫反衬出现实的孤寂感。”授辔“意为安排驾驭,”骖鸾“指驾车的鸾马骖乘鸾凤。神话中说驾日车的有黄、青、赤三色的龙和六只青鸟;驾月车的是三青鸟和三龙马。”七星“是北斗七星。这样驾鸾骖凤、游离于三辰之外的人今何在?此语深重纯厚而感人至深!此语是发人深省之语。”人不见、恨难平“用此作结”。恨难平“照应前句”今何在“的强烈疑问,”难平”二字渲染出人世间烦恼的无穷尽性。”何以返霓旌?“,如要返回彩云之上如何办得到?对于神话的浪漫向往之中融入现实情怀,因此给全诗涂上了一层现实色彩。

全词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手法非常圆熟。从整体构思看,词中写景、抒情、议论都是围绕着开头的”秋月冷“的主题逐步展开、发展、深化和突出的。从结构安排看,词中一环扣一环,环环扣到心坎里,层层递进又跌宕回旋又浑然天成。如”玉笙忽断今何在“一句引出的玉楼、骖鸾等意象群一直把读者带到仙境般的邈远境界之中去。结尾处更是余韵袅袅,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久。

这首词语言质朴无华而又生动真切。从词的结构看”秋月冷“四字笼罩全篇而又开合有度,既包蕴丰厚而又简约明朗;再如“七星授辔骖鸾种”,熔铸古今典故写出眼前现实意象又直通南唐词风可谓气象特立,才情并茂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