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更漏子·绛纱笼》宋无名氏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无名氏

《更漏子·绛纱笼》原文

绛纱笼,金叶盖。向晓灯花犹在。冰未结,小琉璃。陇梅香满枝。雪无香,花有意。不是江南新寄。霜月尽,碧天寒。玉楼人倚阑。

现代文赏析、翻译

现代文译文:

绛红色的纱笼低垂,金叶盖的灯罩将熄。破晓时分,灯花仍在闪烁。小小的琉璃灯没有结冰,还残留着陇地梅花的余香。

雪花虽无香气,但花儿在寒冷中显露出倔强的生命力。在这霜寒月夜,我遥想江南亲人寄来的心意。而那些曾在秋寒时在楼台上对梅独酌,回眸倚望她女子的人又在哪儿呢?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颇具韵致的闺情诗。但于温婉细腻的女调中又突现一股雄健的气息,飘忽升腾的笔致又始终吞吐着多少永难以泄的情与愿,真让人一唱三叹。起句的“绛纱笼,金叶盖。向晓灯花犹在。”通过一系列富有生机的意象营造出温馨而浪漫的气氛。“绛纱”即红色的纱,纱上用金泥描绘出各种图案。“灯花”即油灯里冒出来的火花,因为“油料充分,燃烧时间长”,有时甚至形成“结灯花”。由于室内温度高,灯花常常在曙光中闪现出一种美丽而奇特的景象。三句不言“烛光”而说“灯花”,这种移步换形之笔,既显得新颖别致,又反衬出女主人公的孤寂无聊。正因为室内没有多少事可干,所以才会在“更漏子”声中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而这匹醒觉使女主人想起了有待采撷和汇聚的单栖满结“ 班桥曲”(金石合奏曲),乃留与更为宠嬖她的他作——作遥思不尽,同时感到身心欢欣及落寞的双份憾。“诗有一回景 ,须当别有一回想。置此横而不斜之势也”(纪评),确实是很到家的审美认识。“陇梅香”两句作者运用很平实的一串富有乡土情味的精美小景摄取物象展示情绪渲染气氛,“明”星引月的笔法不禁令人想起了后主的“眼波才动被人猜”,并以作透入心肝脾肺之幽峭比拟此“他”,感情如此委婉细腻不能不折服于心!后两句写得韵味深醇:“霜月尽 碧天寒”作为过渡既是对往事的陪衬——天越来越亮该作什么事了呢!?——又是使思恋更加深沉的流露!人只能对着虚空默默发呆而作为妙龄女主人公只能望月流想而非要是地非妄断地把来自故乡(江南)经精心时包裹夹在一札木芙蓉书中“冷泉奔纸”(大概颇有点浪掷往返程:“故乡四远人相对 一曲斜阳对晚林 ”)、来的翰墨展开逐因思念劳苦委而形之如诸文章亦道只是传递的一件大家怕对苦事而怀甜忆罢了。“ 玉楼人”最后两句可谓一跌千丈、结实排宕,作者似乎觉得这还不能尽诉自己缠绵不断的相思之情!而她“他”可能也是如此!于是感情就象秋水长天那样悠悠不尽地伸展开去去去……至此主客相会似可有望!而现实却不容如此,逼得她还要“对饮空一尊”。总之这首词清新流丽之笔来抒写一种相思之情和柔情留恋的心理、由奢入俭的笔法皆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这可能也是个人审美意识所限和婉约词所本有的特质吧!

至于诗中的比兴之意或许还会让历代爱情婚姻遭受惨败之青年男女有着不一样的心理认知呢?再退一步来讲对于抛头露面的古人或许是她权且表示罢了.可巧?不妨她也是这样想了!古朴蕴藉语淡情深与之幽冷、微婉的气氛或许是一拍两散的结果也!把伤痕掩去而已.总之这首词很耐人寻味!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把情与景融为一体。起首两句写室内景:灯光柔和,红色的纱帐低垂着,金色的灯罩掩映着灯光。这是女主人公的起居环境。接着又写室外景色:灯光中闪烁着晶莹的露珠,大地尚在夜的笼罩下迷蒙黯淡。“向晓”两句写到灯花:油灯的灯火静静地在夜里燃烧着,直到天明。结句勾勒景物由室内移至室外:一夜过去,天气骤然变冷,在灰白色的天空中,连太阳也显得黯淡无光。这些描写给人以严冬将至的清冷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