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李梦阳
淇门不减越江头,卫女宁论越女游。
濮上春花如锦绣,桑中五月采莲舟。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归途览咏古迹并追记百泉游事八首》其六,是一首描绘淇门春景的诗。淇门,古卫国都城朝歌的西门,李梦阳曾游历过的百泉之地。
首句“淇门不减越江头”,诗人以越江头作为对比,来突出淇门之胜。自古以来,以清澈明净的淇水与湍急浩荡的江水对比,此即一“清”一“浊”,已显现出其各自的特点,然细细品读此句似乎还是在于对淇门风景描绘的可能清澈美丽之处,大约就有这样的秀色和欢声,可供厌倦尘俗生活后的他乘兴细细游玩品味,在头脑中产生对江景的反衬效果。
“卫女宁论越女游”,这一句是对下文的预告,诗人引经据典的用意就是让读者期待,卫女和越女都因美丽而出游,这游必是关于风景的游,诗人的这一铺垫之后也就把淇门的春色推向了更高的层次。而“宁论”一词,则表达了诗人对卫女出游的羡慕之情。
“濮上春花如锦绣,桑中五月采莲舟。”这两句是对前两句的承接与解释。“濮上”与“桑中”二地都是古代采桑蚕丝的地方,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地方。这里风景如画,四季景色不同,“濮上春花如锦绣”正写出春天的鲜艳景象。如此美好春色定是青年男女携手前来游赏,何其浪漫温馨。然诗笔一转“桑中五月采莲舟”,写到五月的景象:“五月”照应了前面“春”的时间段;“采莲舟”正是游春赏花之人相互招惹而发出的欢声笑语。这两句诗人描绘出淇门春色之美的场景,美不胜收。
诗人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淇门河畔春日的美景,满眼繁花似锦,绿柳成荫,莲舟轻漾在河面之上,美不胜收。这样的美景不免让人心生向往。再看题目“归途”,虽然这里的游玩之处是以诗人眼中的归途美景做背景来进行赏析但是我们在细细体会还可以引发思乡之愁,“黍离之悲”,屈原都还在哀吟着思乡之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为何走?为何看尽世事变迁方归来,这个过程中的流光如同轻烟般的流逝。对于一个有着如此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来讲景色虽美但是人事全非,更加令人感到一丝凄凉吧。
总体来说,这首诗用词优美,画面丰富,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将淇门一带的风光描绘得如诗如画。语言清丽流畅,结构严谨。
现代译文如下:
淇门胜过越江头,卫女出游乐无忧。 濮水岸上春花艳,五月采莲舟轻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