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赴江西之命初发大梁作》明李梦阳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李梦阳

《赴江西之命初发大梁作》原文

戚戚辞故里,盛阳远行游。

入门揖兄嫂,征马已驾辀。

日午登前冈,浮云逝南流。

零汗透衣巾,仆夫行悠悠。

躯微惧命重,慷慨但怀愁。

还望故所居,匹鸟鸣相求。

而我独何为,道路常怀忧。

现代文赏析、翻译

赴江西之命初发大梁作

明 李梦阳

戚戚辞故里,盛阳远行游。 入门揖兄嫂,征马已驾辀。 日午登前冈,浮云逝不流。 零汗透衣巾,仆夫行悠悠。 躯微惧命重,慷慨但怀愁。 还望故所居,匹鸟鸣相求。 而我独何为,道路常怀忧。

这首诗是李梦阳赴任江西参政初离大梁时所作,抒发了诗人远行在外,怀乡思亲的愁苦心情。

首联“戚戚辞故里,盛阳远行游”,开篇点题。“戚戚”,愁苦的样子。“盛阳”,仲夏,阳气盛极而转阴,这里指秋季,秋风起时。这两句是说诗人离别故乡,愁苦而去。“辞”字说明离别心情;“远”字含蓄地说明此行路途的遥远。

颔联“入门揖兄嫂,征马已驾辀”,写出了动身时对兄嫂的告别和自己坐骑已套上挽车的情景。这两句与“还望故所居”二句形成对比,一悲一喜,相反相成。诗人与兄嫂的关系显然很好,但毕竟是临别之际,感情的激动是自然的。这一动人情景,正反衬出诗人当时内心的孤寂和凄楚。

颈联“日午登前冈,浮云逝不流”,写登冈远望的所见所感。“逝不流”是说浮云飘逝,不会停留。诗人登高远望,看到夕阳在南边的天际正慢慢下沉,南方正是秋季,天上的云正由上向下飘逝。本来浮云有去无定和诗人自己远行之念交织在一起,形成诗人心头难以消除的愁绪。这两句情景交融,既表达了诗人登冈远眺的孤寂和思乡之情,又抒发了诗人在去与留之间缠绕心头难下的愁绪。后人多有所引用或者化用这句诗:在史达祖的《绮罗香·秋雨》:“西风傍晚照:零落遥山如墨。”“这日午”“无花又是相思相国秋光烟汹。”“洗埃西泠微波稍淑”、“遗羽留风一旬诗思江南水长。”“家睡初觉今明朝子终。哀电却嫌游子去匆匆。毋蚕烧心苦夜长,无言闲坐刚刚词苦。”“萦绪袅天涯燕然纡处遽经年轻囊汗血北胡路寒与游羽凌虚排湘取暖饮朝跨赤裸觉晌不容閒佳晕时间参浑慢颦即迟林范步靡琳依柏砚嬉不堪年少笃又捧瓷容易量棋封筹蔓浊请甫琳叩循晷野岚楣抛沉重甸斡自己萎恐竞不已淳孺缄雍各俗徐梅”等词牌中有所运用或化用。

尾联“躯微惧命重,慷慨但怀愁”,前句说自己身体微小但责任重大,后句抒发了慷慨陈词、忧国忧民的愁苦。“躯微”自谦之辞,“命重”说明责任重大。“还望故所居”说明此地即将与家乡亲友告别;“匹鸟鸣相求”写亲朋别离后的孤寂凄楚和盼归心切。“而我独何为”,此行独自行走于路途却总也找不到慰藉,愁苦不已。“道路常怀忧”概括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全诗情感真挚而复杂:有离别时的伤感、有远行的孤寂、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无法报国之愁闷。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既有正面的直叙,又有侧面的烘托、反衬;既有对自己的内心描绘,又有对家人、亲朋内心世界的展现;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对未来行程艰辛的忧虑;又有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深深的眷恋之情和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论据不足的不满之情等情感纠葛其中。“而并时皆夭于祸难而我独怀忧”,正是诗人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后使人生出无限遐思和感慨!

这是一首借乐府旧题抒发诗人真情实感的诗篇。“驱遣从军乐府”在古代文人中很常见,“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也是驱遣从军乐府之作,它的确是一篇有广泛影响的乐府诗。而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