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李梦阳
少年何官骑白马,秋日经过古台下。
回瞻远虑意搣促,下马行歌泪盈把。
猗嗟筑此谁为台,千年弃土犹崔嵬。
屧廊娃馆瓦砾积,美人白骨生青苔。
枯蒿虫吟莽飒飒,飞云叫雁双徘徊。
当时金屋玉起楼,岂谓台成麋鹿游。
宝钿黄金裹瑟瑟,雨时濯出樵人收。
李生豪士扶风俦,悲歌久抱流连忧。
世家各读日一过,独废吴越伤春秋。
复思鸱夷气益奋,怒目每送长涛流。
抉眼东门事巳往,兹台再过君休上。
日暝烟波湖水深,范归恐有同行桨。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在暮秋时节,古台的废墟边,诗人和他的同行李推官一起走过。远瞻古城,满眼是废墟古迹,乱草丛生,凄凉满目。在此时此刻此景之中,李推官想起此行所在的姑苏台旧事,内心感受应当十分沉重,因此在古台下马,驻足台下,哀吟慷慨,热泪盈眶。
这首诗以姑苏台为题,以送别为事,咏史抒怀。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描述姑苏台的今昔之景。诗人首先以平实的笔调,写了诗人和李推官经过姑苏台时的所见所感。在回首往昔的时候,诗人以细腻的笔调勾勒了姑苏台的壮丽景象。在暮秋时节,台上的残瓦断壁积满了青苔,青苔之下掩埋着昔日美人的白骨。然而诗人并未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追问,这一片废墟之中究竟是谁在建造了如此壮丽的姑苏台呢?那是一段久远的往事,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将其描绘了出来。
诗人又进一步描述了姑苏台的现状。诗人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意象来表现姑苏台的荒凉破败。他描述了那些枯蒿在秋风中飒飒作响,飞云大雁徘徊不前。这样的景象充满了凄凉和哀伤,令人不忍目睹。诗人在此处也暗示了姑苏台曾经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之间的巨大反差。
诗的后半部分则主要抒发感慨和情感。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忧虑。他感叹历史的变迁和世家的兴衰,表达了对豪士李推官的同情和安慰。诗人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愤懑之情,他痛斥那些不顾百姓疾苦、只顾自己享乐的人,同时也表达了对李推官能够扶风为民的期待和希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姑苏台的今昔之景和抒发感慨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忧虑。诗人的情感深沉而真挚,语言简练而生动,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和魅力。
在翻译上,我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尽可能地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例如,“少年何官骑白马,秋日经过古台下。”翻译成现代文就是“那个年轻人在白马上骑着马经过,秋天的太阳照射在这古台之下。”这样的现代文译文试图展现原诗的情感和场景,同时又与现代读者能够理解和感受的方式保持一致。同时我还添加了一些字句,更充分地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希望这样的现代文译文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首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