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李梦阳
岩扉邻虎穴,淹坐面猴江。
山动云生服,风回雨入窗。
渐交松际响,蓦斗石间泷。
铃磬烟萝外,高峰只自双。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圆通寺阻雨
岩扉邻虎穴,淹坐面猴江。 山动云生褥,风回雨入窗。 渐交松际响,蓦斗石间泷。 铃磬烟萝外,高峰只自双。
这首诗是作者在赴京途中,阻雨暂住圆通寺时写的。这是一首写景的抒情小诗。这首诗的题目是“阻雨”,但诗的着眼点不在于雨,而在于写寺中山、云、松、风、石等景物,抒发诗人的情感。
首句“岩扉邻虎穴”中,“岩扉”是岩壁之门,即岩洞门,一扇石门。“邻虎穴”是说这里是虎的邻近,即接近虎穴。虎穴是老虎居住的地方,里面可能有老虎,所以接近它很危险。因此,“岩扉邻虎穴”这个警句,道出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惶恐心情。
第二句“淹坐面猴江”。“淹坐”就是端坐。“面猴江”的“面”是面对、面对着。“猴”是引用《述异记》中的故事:楚王舅公猕猴桃于桃实大如拳,将之扔进长江,猴子立着等它漂来,楚王不知就缘(沿着)此江寻觅美果。现在,诗人端坐在寺中正面对着猿猴曾戏耍过的“猴江”,他那拘谨畏缩的形象又何尝不像“面猴江”的典故呢!诗人为一睹江山秀色而担惊受怕,“淹坐”着不敢仰视,那神情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句“山动云生褥”。“山动”是形容云起的样子。“褥”是垫子、垫席。这句诗是说云起于山间,云涌似褥垫。这一句形象地描绘出当雨意正浓时云满山头的动人景象。
第四句“风回雨入窗”。是说风刮回转,把雨水送进窗里来。这一句形象地表现出云满山谷、风狂雨骤的情景。
前四句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岩洞邻近、虎穴深处的险恶环境和猿猴惊恐、风雨交加的场面。诗人抑制不住的惶恐情态自在其中。
后四句情调一转,进入描写僧人所居的清幽情趣之中。五、六两句先是悠悠钟磬之声隐约可闻,料想已敲响过;在如罩轻烟似的藤萝之间远望着山峰如双只耳廓卓然而立;展示了一幅浑厚自然的立轴山水画。“烟”字下得贴切生动,仿佛细雨微风翻卷着浓浓绿烟,袅袅萦绕,溪边石崖上攀缠着缕缕绿丝似的青苔。这幅山水画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还具有听觉上的音乐美。所以末句称“铃馨烟萝外,高峰只自双”。钟馨之声从烟萝之外传来,更显山间幽静;说“铃馨”,便更添了悦耳动听的音乐美;而那远处的峰峦既然能清晰地映人眼帘,则这些高耸挺拔的山峰定然也是如双只耳朵廓卓然而立于天地之间了。在这里诗人把自己的心灵感情化成了可感的艺术形象。钟馨之声是寺庙里传出的“梵音”,所以这样写也就很自然地引发了诗人思归之情了:我不能亲耳聆听这梵音缭绕了!究竟什么原因不能赴京(当时以归京求仕为目标的僧人来说),那是只有他自己才清楚的!写庙内自然引发庙外情。七、八两句作结清空自然有力,上句重在感情已回还无望而生思归之情,下句则描绘景物的美好所在和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双峰卓立自能劝归人”,余意深长。“言彼高峰兮斯伫”“双峰自能耳廓卓然而独立于此不愧”“耸高独引之类耳何须乡幸叹鼓舞……”值得琢磨之处颇多。(这段鉴赏可能会让某些不太喜欢古诗词的人感到困惑和迷茫)
总之这首诗写得很有特色。作者抑制不住的惶恐情态自在其中,“自是一番新别情态”。其融情入景和拟人化的手法也颇为新颖有趣。(此赏析为较官方的解释)
这首诗对明代诗歌有借鉴作用(实际上清代亦有用这种诗法的)。据全祖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