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王左史宅赏牡丹》明李梦阳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李梦阳

《王左史宅赏牡丹》原文

槐庭弦管称春筵,草圃繁华近暮天。

老为名花扳自放,醉逢国色转须怜。

娟娟影静金尊里,冉冉香回玉笛前。

莫问平章旧时宅,沉香亭巳入荒烟。

现代文赏析、翻译

赏牡丹

槐庭弦管称春筵,草圃繁华近暮天。

老为名花扳自放,醉逢国色转须怜。

金杯静影玲珑处,玉笛含香冉冉前。

莫问长安旧时宅,沉香亭畔已荒烟。

译文

槐荫庭院,正逢牡丹盛开的春季,花香四溢的草地上,暮色苍茫天。人到花甲之龄,却有幸观赏到这名花之美,面对如云似锦的繁花,诗情画意油然而生。酒酣之后,偶遇国色天香的牡丹更觉可爱。花影静谧之中,金杯里轻轻摇曳;牡丹冉冉飘香,又在玉笛之前。我们不去想那尚书府邸的主人是谁,眼前的景色就足以令人陶醉。那曾是太真妃沉香亭畔的牡丹,已经长满荒烟野草。

诗的前两句用富有生机的“槐庭”“弦管”“春筵”“草圃”“繁华”等词语来交代赏花的背景,接着一句“近暮天”则表明了此时是傍晚时分。“槐庭”与“暮天”相对,一方面表现出天色已晚,另一方面也暗示出“名花”已经盛开。这样美好的背景自然为后两句的赏花做了极好的铺垫。后两句中“老为名花扳自放”的“扳”字用得极妙,“扳”是牵的意思,带有一种缘分色彩,这里表现了诗人久慕名花之名,一经发现即不放过机会去欣赏的心理状态。“醉逢国色转须怜”中的“国色”借牡丹之典故表明了自己态度旷放、不拘形迹的性格特点。“转须怜”表现了怜爱之情溢于言表。全诗语言简朴清新、意蕴深远。

全诗紧扣题意,从赏花的时间、地点、人物、场景等入手,层层烘托,融情于景,营造了一个高雅的意境。这正是李梦阳的诗作历来为人称颂的原因之一。

在结尾之处诗人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交代人物所处之地已然荒芜等说明性文字,而是通过自己的想象与思考来渲染荒凉的景象。在诗句“沉香亭畔已荒烟”中“已”字表现了时间的变化和空间的推移,使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更加生动真实。同时,“沉香亭畔”这样的典故和象征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种写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最后“荒烟”与起句中的“繁华”相对照,既概括了全诗的主旨,又体现了作者的情绪体验,写景抒情完美融合。综上所述,《王左史宅赏牡丹》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现代古诗赏析文章。它将古典文学的形式和现代语言表达技巧相融合,表现出了浓厚的诗意和哲理情感色彩,对于欣赏和理解明代诗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