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李梦阳
小草生枯桑,芊芊竞芳辰。
虽云殊本根,寄托各有因。
自我罹幽囚,忽焉经浃旬。
我兄千里馀,渺渺长河津。
妻子日望余,苍苍隔西邻。
所幸二三友,笑言越昏晨。
宵镫促燕膝,昵语忘苦辛。
患难苟相得,毋论骨肉亲。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述愤》是明代李梦阳在遭受冤狱后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芳草在枯桑之侧犹能开花结蕊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自己虽遭不幸但仍不失节义的心情,并抒发了对兄长的思念和对友人的关切。
首两句以芳草自喻。芳草本因环境而异,何况枯桑本是毫无生机的植物,却偏有芊芊之盛,实则是诗人内心愤郁之象征。小草在枯桑之侧犹能开花结蕊,这正与诗人自身虽遭不幸仍不失节义之心相照应。诗人用“生”字、“竞”字赋予了小草生命力,用“芳辰”字点出了自己当时正值壮年(李梦阳生于公元一四七七年,即弘治乙丑年)。“虽云殊本根,寄托各有因。”意谓自己和小草虽然本源不同,然所寄托的方式各有相似之处。这里的“根”字,寓含着诗人自己和枯桑小草同是受人欺凌的受害者之意。
“自我罹幽囚,忽焉经浃旬。”诗人说自己自从遭受囚禁,已经十天过去了。其中包含着冤屈难伸的痛苦心情。“患难苟相得,毋论骨肉亲。”在这句中诗人表明自己对“患难相从”的兄弟并没有忘记。“骨肉亲”典出自《新唐书·郑注传》,因郑注附身于武三思得宠,擢为御史中丞。当时人谓李、郑为“裙带弟”,这里李梦阳用以表达他对哥哥的思念之情。
“宵镫促燕膝,昵语忘苦辛。”这两句是说:在夜间促膝话旧事,亲密无间,竟然忘记了身边的苦楚。“昵语”二字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和友人亲切交谈的情景。
全诗语言朴实,情感深挚,是一首优秀的五言古诗。
现代文译文:
小草生长在枯桑旁边,却依然能芊芊盛开。虽然我们的本源不同,但我们的处境是相似的。自从我遭受囚禁,已经十天过去了。我的哥哥远在千里之外,我们之间隔着茫茫河流。妻子和孩子也盼着我早点回家,可是却隔着西边的邻居。还好有兄弟朋友相伴,我们谈笑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白天和黑夜。在夜里促膝谈心,亲密相处竟然忘记了所有的痛苦。患难之间如果能相互扶持,就不要再谈骨肉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