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杂诗三十二首 其二》明李梦阳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李梦阳

《杂诗三十二首 其二》原文

大司肃制度,鸿儒振英仪。

生杀原异门,为猷视厥施。

峨冠巍堂上,巧笑芙蓉姿。

狐心生暗鬼,耳闻佯不知。

膏梁媚妻妾,无赖充王师。

白刃起如林,狗马用羁縻。

荣达信有命,叹息将奚为。

现代文赏析、翻译

《杂诗三十二首 其二》是明代诗人李梦阳的一首诗。这首诗以诗人的视角,描绘了社会上的种种现象,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首先,诗人描绘了大司(官员)的严肃和公正,他们维护着社会的制度和秩序。然而,他也描绘了一些“鸿儒”(文人)的骄傲和自大,他们虽然学问高深,但行为却不端正,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这部分诗句:“巧笑芙蓉姿。狐心生暗鬼,耳闻佯不知。”对某些文人行为的不满和批评表露无疑。

然后,诗人转向了对社会阴暗面的描绘,那些“膏梁”(富贵人家)为了妻妾而做出欺瞒和不忠的事情。这些富家子弟用“白刃”来威胁他人,而官府却对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诗句如:“无赖充王师。白刃起如林,狗马用羁縻。”描绘出了社会的黑暗面。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荣达(富贵)的无奈和叹息。他认为荣达的获得是有命的,是不可控的,所以只能叹息。这种对命运的无奈和无力的情绪,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

从现代文的视角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诗人对权力的公正使用、对知识分子的行为规范、对富人欺诈行为的谴责以及对荣达获得的无力的无奈情绪,都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关怀和忧虑。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无力的情绪,这是他作为一个个体在社会洪流中的真实感受。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示了李梦阳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无力的情绪。这些情绪的表达不仅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