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李梦阳
时清昼卧铜牙弩,客散宵披玉检文。
可道将军浑是武,曾将三策献明君。
赠蔡帅
明 李梦阳
时清昼卧铜牙弩,客散宵披玉检文。 可道将军浑是武,曾将三策献明君。
这首诗写的是明代将领蔡经的事。蔡经,字伯雅,陕西渭南人,曾为参将,镇守边界。由于李梦阳是孝宗朝的武官,亲眼见到蔡经治理兵戎的事,便为他的友人赋诗表彰。“铜牙弩”、“玉检文”,与当时吏治腐败“虎兕出柙”、为民残害形成鲜明的对比,虽不是诗的本事直接触发灵感所创作出来的景象意象词语,但从那似贬而实褒含蓄在字里行间的诗味韵意和语言功力来看,恐怕李梦阳的本意恐怕也就超出了这个比拟的范围。李梦阳似乎从这一特定历史时代的官吏形象的典型塑造上找到了其作品的一种特定的形式——律诗——表现这一特定内容的可能性,写出了“时清”的官员,用清闲的态度对待公务,用清廉的操守对待权位,用清明的政绩对待人民。
首句“时清昼卧铜牙弩”,描绘出这位蔡帅在太平盛世清闲无事的时候,躺在那里休息的姿态。一个“卧”字,非常传神地表现了这位蔡帅在当时政治清明、军事形势良好的情况下,过着悠哉游哉的舒适生活。“铜牙弩”是对军事上使用的一种器械的称呼,这里指代武器、军事和军队生活。他在“昼卧”时都时刻不忘爱抚“铜牙弩”,这个细节实际上表明了他“日有所思”的也正是军事和军队生活。李梦阳通过描写他白天睡觉的时候对待武器的这种态度,对这位将军爱兵如子、忠于职守的作风作了肯定性的评价。
次句“客散宵披玉检文”,写这位将军平时除了处理军事外,还勤于政务,即所谓“宵披玉检”之务。“玉检”,这里指奏章一类的东西。“宵披”二字更透露出他勤政为民的精神。他常常在夜间批阅文件,与百姓休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客人已散去,“昼卧”无客来,“夜披”披玉检;但是这样的情景总使人感到那是一位太平盛世的地方长官为了社稷苍生而不辞辛苦劳碌的形象。李梦阳虽然仅用简炼的十个字便将这位将领的高尚品德概括了出来,但是所写的人物对象正是当时吏治腐败、政治动乱尚未发生的时代所没有的典型形象,所以就具有了鲜明的典型意义。
三、四两句是作者对这位将军的评价:“可道将军浑是武,曾将三策献明君。”在作者看来,这位蔡帅并非是一个不通文墨的武夫,而是十分注意向朝廷上书献策的。“浑是武”虽表现了这位将军精于武艺、熟于军事的一面,但更多的是暗示他是一个文武双全、忠于职守、以保卫河山为己任的人。他在当时就上书献策,这固然反映出他的进取精神和对政治局势的关心,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他的一个忠诚正直的官员、一个真正的军人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明君尚且不敢轻信,“三策”能为明君所采纳得来并不容易。“浑是武”表面上似有闲笔,却颇见功底;貌似信笔挥写,实则着意立说;言简意赅地概括出诗人的印象和感受。全诗字数不多,用词浅显而富有含蕴。这正是李梦阳诗歌的一种艺术特色。
这首诗语言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虽无斧凿痕迹而能自然浑成。这是因为诗人没有把对象写成超凡脱俗、高不可攀的艺术典型(尽管这位蔡帅在诗人眼中正是这样的艺术典型),而是把他写得非常实在、非常具体、非常亲切。诗人写自己亲眼所见所感、亲身耳闻目睹、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位正直廉洁的地方官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诗歌不仅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而且也具有鞭挞人心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