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鄱阳湖(十六韵)》明李梦阳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李梦阳

《鄱阳湖(十六韵)》原文

太祖平陈日,楼船下此湖。

波涛留壮色,天地见雄图。

水上开黄屋,云中下赤乌。

士犹询后载,戈已倒前途。

力屈鲸鲵仆,声回雁鹜呼。

横江收玉笥,跨海定金符。

文轨遥通楚,梯航讫至吴。

虎贲虽莫敌,龙战岂全辜。

血染犹丹草,骨沉空白芜。

汀洲夜寂寂,霜月鬼呜呜。

杀气鼋鼍徙,腥风岛屿孤。

罾人拾古镞,艇客慨秋菰。

伟彼高光烈,还将萧邓须。

英谋协睿算,勇奋想长驱。

剑瘗神仍王,舟焚势与徂。

康山巍庙在,忠武激顽夫。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按照您的要求所做的《鄱阳湖(十六韵)》赏析:

初读此诗,似乎给人一种气象壮阔、风云激荡的感觉,这是从全篇整体来感受的。再看其中所包含的内容,诗人仿佛是在追述往古,实则却是描绘当前。过去,从元末太祖平定江南直至洪武元年(1368)的战乱情景,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首联用寥寥十字,写出了鄱阳湖上战舰如林、楼船高耸、铁甲兵过、波涛滚滚的雄壮画面。“平陈”即平定江南的陈朝水师,“太祖”指朱元璋。这两句不仅点明了诗的写作时代,而且描绘出当时湖上战斗的激烈、浩大声势。诗中“留壮色”、“见雄图”,绝不仅仅是写景,而是寓有诗人对当时战争的看法。

颔联、颈联六句,诗人以雄健的笔力继续写战争结束后的情景。他歌颂朱元璋的军队是仁义之师,虽然开始时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艰难,但终于取得了胜利。这既是对朱元璋的赞扬,也是对当时人民的同情。然而诗人也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沉重的,因此他写湖上战舰、云中雁鹜已不复存在,而那些运载辎重的车辕也已倒仆在路旁。“力屈鲸鲵仆”、“文轨遥通楚”二句,气势不凡,而“鲸鲵”二句歇拍尤为悲壮,凝重之中带一点沉郁的悲凉。至此,读者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用心所在:战争固然残酷无情,但推翻蒙元统治的洪武之治也是造福苍生社稷的,不能一味埋怨征战之辈。他由此感叹历代战争事迹,却不直接道出自己的看法,而用极为生动的形象来表达。

诗的下半部分则从景色的描绘转入缅怀古人。“虎贲虽莫敌”以下四句,是写诗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赞叹。“虎贲”是勇士的意思,这里泛指古代名将英雄。“龙战”用《周易》典故,借指战争。诗人对古代那些以少胜多、战功显赫的将领十分钦佩,并由他们的事迹联想到当前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局面。“血染”、“骨沉”,描绘了古代将士们英勇战斗的血腥场面;“孤”字用得极妙,“汀洲夜寂寂”六字也烘托出一种荒寂凄清的气氛。但读者在这里并不感到诗人是在为流血斗争而伤感,相反地他正是借凭吊古人事迹来颂扬他们的高贵品质和英勇精神,并以此激励当世。所以这种悲凉中又蕴藉含蓄。

此诗最显著的特点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全诗48句,四句一转韵,换韵前一韵大体押平声韵,使诗歌写得波澜起伏而又显得气贯意贯。这既是李梦阳诗歌的特色,又是此诗成功的原因之一。这首长篇叙事诗由于概括了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千百年来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以及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品德勋业,因此在写景之外赋予了深远的意味和深厚的政治和社会意义。由于感情奔放和措辞古雅峭拔等原因,此诗不容易朗读和理解。如果您是学生或老师想用作朗诵材料,建议您找到专业播音员朗读;如果您不熟悉这种风格的诗歌或想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可以借助注释和背景材料来阅读。

希望这个赏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