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琴台》宋汪元量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汪元量

《琴台》原文

文园多病厌文君,恨入金徽不忍闻。

寂寞高台留古迹,来牛去马自成群。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琴台》这首诗的赏析:

琴台是歌颂高台名士屈原的同时,又表现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思想寄托的一首七言古诗。汪元量作为南宋遗民,面对文治武功已灰飞烟灭的现实,那种凄怆之情是不易表述的。作者巧妙地借助琴台这一实物,融进自己浓郁的感情,凭添了梦幻的色彩,幻觉的意境,虚实交错地造成凄清寂静的氛围,成功地完成了诗的任务。

“文园多病厌文君,恨入金徽不忍闻。”这两句是诗人在回忆历史。司马相如失宠于汉武帝之后,就借酒浇愁,弹琴取乐,后来得了消渴症,便在茂陵寻一女子与之作伴。文君就是这位女子。文君新寡,相如就以琴心挑之,使她产生共鸣而倾心相随。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也正是他“避地如邛,从女道士清真游”的时候。这个时候他想起司马相如的遭遇,自然就联系到自己。汪元量早年曾历仕南宋,对当时的文治武功是寄予了一定希望,但当他成为亡国之民之后,便深感世态炎凉,故以相如自喻来表达自己心中久郁的不平。“文园多病厌文君”,正是这种复杂感情的真实写照。文君新寡,相如就以琴心挑之,使她产生共鸣而倾心相随。这里借用文君事不也是指汪元量随从亡国的不幸么!更何况这里又跟诗人自己所仿效的典故有关!人处于危境的时候寻求心理的解脱。文艺这时便是工具之一吧。“弹琴向是谁家?”答曰:“诗中渔父。”“憎悲寂办无从更语”,“钟鼓管磬多纷碎。”相如自谓“不与俗人语”,便“从良禽处栖”。汪元量这时也正想离开纷扰的时事环境,“求栖洁自保”。

“寂寞高台留古迹,来牛去马自成群。”琴台是高台之屋。汪元量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怀着一种寂寞的心情来凭吊琴台古迹的。他站在琴台上向远处眺望,只见野草凄迷,黄尘遮路。来往奔忙的游人骑着马过去以后又匆匆离去,只有马群和牛群在这里留连忘返吧!这正是诗人寂寞惆怅心情的曲折表达。

这首诗借古琴台以表达遗民心态、抒发古今兴亡之感、满腹惆怅凄苦之情。“高台留古迹”是一种象征性的寄寓,“牛马自成群”则是现实的直接描绘。这首诗使现实和历史的情感得以沟通。“高台留古迹”这一特定的空间象限里注入了汪元量复杂而矛盾的心情:亡国孤愤、遗民悲慨、无可奈何、难以言表!现实中的汪元量已不再是司马相如了;而历史中的司马相如也早已是风流云散,“不与俗人语”的高台之曲早已成为历史陈迹。汪元量的遗迹注定在牛去马走之外没有久传的魅力空间!只能是陈死累(罗网之意)。这与生居在现代不更能有一己之分而掩饰真正身份心境的吗!一首借古人古事的外衣渲泄其历史的沉淀负郁(典籍之情)的美景辞章中溢荡的也只是万分的失意!最终无声告后人——风雨不知秋。“一生无事东风吹,赖有青山了此意。”未必佳于此哉!或许另一种作法表达历史诗章的是今天他所奉献的那点几乎不得不慨然的枯木疏笔!他是对自己的企慕的情诗佳景信手描绘之余无意中成就了一种真正的境界!然而对于自己汪元量终归是无能为力了!

以上就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