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汪元量
万里溟蒙起战埃,翩翩勒马出金台。
同君远使山头去,如朕亲行岳顶来。
野庙横斜挨老树,古碑颠倒枕荒苔。
瞻天只有丹心在,香篆炉熏达九垓。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北岳降香呈严学士
汪元量
万里溟蒙起战埃,翩翩勒马出金台。 同君远使山头去,如朕亲行岳顶来。 野庙横斜挨老树,古碑颠倒枕荒苔。 瞻天只有丹心在,香篆炉熏达九垓。
汪元量是一位爱国诗人,曾出使金国,此诗就是在他北归途中所作。北岳即指恒山,恒山位于山西浑源县,山势陡峭,旧县志说它“绝岩千尺,边状天柱”,堪与云山战地相似。这首诗通过写恒山的风光,反映人民渴望早日恢复和平的愿望。
“万里溟蒙起战埃”写敌氛不息,战斗未息,只见万里烟云战雾,弥漫无际,给人以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扣紧题目“降香”的前一句是“同君远使山头去”。在这种形势下,汪元量作为使者,骑马而出,由金台城向恒山进发。这是怎样的艰难险阻!但他仿佛在出使前行了。“翩翩勒马出金台”这“勒马”两字很传神,“勒”为收束之义,这位高士敛辔停骖,雍容有度,见出他的安闲老成。那么面对崇山峻岭,面临征途艰险他会想些什么?这种驻骖山颠的特写手笔写得颇为别致。而他的内心独白、情思活动便随之自然引出:“同君远使山头去,如朕亲行岳顶来。”诗句的意思不难理解:作为使者同群臣拜表献降主祀山川时,居高临下瞻眺国势民生(实即敌国浑象图),报国无门的忠愤油然而生。“如朕亲行”,便是他的内心独白:犹如皇上亲临恒岳视察战事一般。作者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亲行”的结论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感觉。“同君远使”仅以“远”来形容不足以表现使臣之重,战事之殷;因而必须用与之相匹配的“亲行”二字方可表明当此国步艰难之际他内心所承受的重荷和所负的责任。这就是诗人在登临之际所迸发的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和忧思所转化的激昂慷慨之情!然而细味“如朕亲行”四字又并非诗人的直接议论和直抒胸臆而是用了一种拟人兼幻境的笔法:恒岳仿佛是皇上亲临一般。这种笔法妙在空灵而含蓄,它给人的启示和联想是丰富而深远的。
下颔联继续写汪元量登山的见闻感。“野庙横斜挨老树,古碑颠倒枕荒苔。”这是对仗工整的两句诗,它形象地描绘出山间野庙的凄凉荒僻:庙宇横斜挨靠老树,古碑跌倒压着青苔。这里似乎流露出作者对野庙古碑的些许同情或感叹;其实不然。这里出现的画面是以野庙、古碑为代表的一组静物与以汪元量为代表的一组人物相互衬托、映照的。登临恒山时见到的这些荒僻景物已使人产生凄黯之情;而此时身为南宋使者又正逢国家多难(汪元量在《中州乐府》中说:“胡马风埃,寒烟荒树著庭帏。”不独朝廷播迁,“藩镇尽归降”北国兵锋且直逼两淮)这两组景象的比较又有如天地玄黄之别由此更加剧了他的亡国哀感。这是一种说不自禁、催人泪下之哀思!紧接着读者又会追问:“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是否该归隐他乡?”但读至颈联:“瞻天只有丹心在,香篆炉熏达九垓”,我们便不应再有此问。这两句诗表明作者爱国无成的心境和至死不变的忠贞节操。“只有丹心在”一语双关:从字面看是谓心存不灭之念;从蕴涵看则是谓身处逆境仍心忧国事、丹诚未泯。“达九垓”言其心胸广大、志向高远。汪元量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系在一起,其忧愤深广、浩气凛然之举令人钦佩不已!
汪元量在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