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唵囕香公
秋气棱棱倍觉增,单衣添尽两三层,莲花台畔已无灯。欲眠不眠将夜半,隙月一痕窥病僧。
凉夜
明 唵囕香公
秋气棱棱倍觉增,单衣添尽两三层。
莲花台畔已无灯,欲眠不眠将夜半。
隙月一痕窥病僧。
这首诗是写秋夜的寂静。首句写秋夜的寂静,倍觉冷清;次句写单衣已尽,不能御寒,添衣又无棉衣,辗转反侧;第三句写长夜独坐,无心看书,无意点灯;末句写月照禅房,而自己却无心观赏。全诗紧扣“凉夜”来写,从衣着到环境到自身情感都给人以清冷之感。
“秋气棱棱倍觉增”,首句中的“棱棱”二字,极妙。它不仅写出秋夜寒凉侵人,也写出一种孤寂感与无奈感。一个“增”字,还把这种无奈感突出出来。从“单衣添尽两三层”句中,可见诗人因无法抵御寒气袭人而无法成眠的情景。此句也为下文“欲眠不眠”张本。这两句用笔空灵,将意思深入一层。在空寂无人的秋夜,对节候变化细微处捕捉最清晰,反映了自己难以承受的深重苦闷。
“莲花台畔已无灯”,一般佛寺夜晚皆有灯火,诗人用“莲花台畔已无灯”来暗示孤灯陪病僧凄凉的景况,于此即可会意此时病僧内心沉重的苦楚了。所以三、四句急转,“欲眠不眠将夜半”。如何捱过这长夜孤寂?有谁可以问话?困倦难熬要睡却难耐心情烦乱等诸多意思全都包含在“已无灯”与“欲眠不眠”四字之中。
末句“隙月一痕窥病僧”,笔锋转向月光。这一抹微光,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对着那抹月光,或思或忆,或忧或愁,全然陷入诗意的情境中。“窥”字用得极妙。“窥”字所摄取的月光透过纸窗的特有一幕景象,透露出诗人独自对月沉思的孤独心境。
此诗用笔空灵清绝,以淡泊的笔墨抒写内心深沉的情感,给人以极深的艺术感染力。全诗读来真挚、隽永、语淡味深,体现醇而不薄诗美的特点。“藏性情于淡淡描写之中”的特点,落笔小处精致入微、颇饶余味也得到充分的展示。淡淡写来、深情无限而并不深奥的文字还叫人思考一种为人称道的独特风格——“淡泊”与“醇厚”相融相汇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当然得力于禅学对诗人心态的陶养和诗歌艺术修养的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