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宋伯仁
两两蝉声送夕阳,竹阴移绿上藤床。
黄昏急雨无多子,喜得今宵梦亦凉。
晚凉
宋伯仁
两两蝉声送夕阳,竹阴移绿上藤床。
黄昏急雨无多子,喜得今宵梦亦凉。
宋诗中喜欢写竹的很多,写蝉的也不少,而以蝉和竹作为描绘的主要对象,并把蝉声的悦耳与竹影的凉爽融于一体,构成诗意的,宋伯仁这首《晚凉》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此诗首句“两两蝉声送夕阳”,用白描手法,点出夕阳已下,正是“秋蝉鸣树间,玄鸟逝行逐”的时候。用“两两”来形容蝉声,给人以空间感和方向感,仿佛无数的蝉儿竞相奏起它们短促的生命之歌。“送”字很有分量,把蝉声的繁响,由扬到抑的高妙都写出来了。夕阳虽好,却是近黄昏的时候了。一“送”字全概括了诗人从黄昏到入夜的整个空间感受。
诗的第二句“竹阴移绿上藤床”,紧承首句又荡开一层,绿竹之影宛如用绿色染过一般,而一绿上藤床,就把这绿影的凉爽写活了。此句“移”字把竹影移上了藤床,不仅写出竹影的移动,而且移字更有一种动态感。诗人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他的小园,又似乎在领着读者走进他的书房。这里诗人把视觉、触觉、感受融为一体。这里绿竹、藤床、自然界的清气和诗人的爽适心情融为一体。这绿荫是如此可爱,诗人不禁赞叹:“好凉州啊!”
三、四句“黄昏急雨无多子,喜得今宵梦亦凉。”这两句写得很有意思。夏天傍晚,一阵急雨过后,夜幕降临,雨并不很大。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这晚霞映照的黄昏时分,阵雨又不大,所以很凉爽;即使做了个梦吧,梦中也会感到凉意袭人。这两句看似写晚凉,其实是以晚凉作为衬笔,巧妙地借写晚凉来写人的凉意。写的是深夜梦醒后身感清凉,而此时正值盛夏晚凉时分。这里不写暑热如何之苦,却以清凉舒适之感来表现它。这种表现方法是很特别的。它不和暑热正面抵触,而以侧面烘托手法来写晚凉之可爱,使人于不知不觉中感到暑热的消退。唐代罗隐在《迎客亭戏示诸昆仲》中把这类写法称作:“不经注坡何处凉”。这是一点心得。“今宵梦亦凉”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正如唐末韩偓《残夏》诗曰:“湿衣覆寒葛衬纱,展被添香气微细”。同时这句诗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的好处在于以“晚凉”为引子,由此引出一幅幅夏天傍晚特有的景色:蝉鸣、竹移绿阴、晚雨送凉。作者抓住夏日的傍晚这一特定的时间(即所谓“暮色时分”),展开丰富的联想(即所谓“寓情于景”),有选择地描绘各种有代表性的事物(即所谓“着意翻新”),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夏季晚凉时的图画。这是诗的好处。它的结尾尤为精彩传神,话中有话,富含比兴象征手法,由此收束全诗,“雅而不僻”(严羽评),尽显清新脱俗之风骨。读来别有韵味在口舌之间。这就是它的艺术魅力所在吧!
从整首诗来看作者似乎是在咏晚凉;而细味诗意又不免令人想到诗人是借景消暑遣闷。与诗人同时代的唐代诗人苏涣曾有《江边秋夕》诗云:“暑去嗟君不忆归,闲垂白日坐空帷。谁能相伴通中枕,一夜清风对翠微。”其情景颇有相似之处。宋伯仁这首小诗之所以能打动人,主要在于它通过鲜明独特的艺术形象构成优美的意境和耐人寻味的韵味上。它把读者带进了充满诗情画意而又清凉幽静的环境之中。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感染。这种艺术感染力正是它的艺术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