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郑刚中
春风尽日恣颠狂,吹散游云夜月光。
露带清寒入花骨,暗寻帘幕度幽香。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诗题是“即事二绝”,说明这是两首随兴而吟、即事成咏的小绝。这两首小绝,写景抒情,虚实相间,首尾呼应,形象生动,构成了一副清新可掬的春夜图画。
第一绝写春风恣意狂放。春风本是无形有质的自然现象,但在诗人笔下却有性格,会“颠狂”。它吹散游云,月光顿时皎洁。这“吹散”二字很形象,不仅写出了云彩在春风中散开的样子,而且拟人化了云彩,给人以悠闲自由的感觉。月光散开后,诗人又把笔锋一转,用“露带”写夜景。“露带清寒入花骨”,用带露的花来写夜景,这是古诗中常见的笔法。但这里体观了作者很精细的观察力和艺术表现力。他说在清寒的月光下,不仅花骨朵显得特别清瘦,连花叶上的露珠也仿佛是带着清寒感。这就化抽象为形象,而且比拟中有创造,不仅将“露带清寒”送到读者面前,而且连花叶上的水珠一颗颗都仿佛有了人的感知。这种表现手法,可视为鉴赏古诗词中的一点知识。末句“暗寻帘幕度幽香”,是第一绝的补充和照应。“幽香”是花的香味,“帘幕”是人所触及的物象。“暗寻”是作者在月夜寻找花香的拟想动作。寻找中,幽香从帘幕中传出,于是他高兴地说:花啊,你就在我的身边!这一绝三句中,从春风、露珠、花到帘幕上的花,层次清楚,步步深入。
第二绝写花在晚上的香气。“夜深无客梦清香”,这是诗人在睡梦中都似乎嗅到花的香气。“无客”二字说明诗人并非醒着而有意去嗅花的香气,而是嗅到了香气才梦见它。因此这种香味给人的享受很奇妙。“清香”二字说明了花的香味很淡雅清新。如果与《红楼梦》中林黛玉住在大观园的潇湘馆中,“有竹有松之处,都闪出椅桌若干来”的香气相比,更能见出二者风致的不同来。
这两首小绝所写的情景,都是作者在春夜即兴吟咏时的实感。前一首从春风中写花香的飘荡无迹,后一首从花香中写自己爱花之心。这种写法在构思上融会了王维、白居易绝句的艺术精髓。
最后两句“花影吹笙香入梦,曲中惆怅怨啼鹃”,写对这种生活情景的感受。由于心中愉悦得很,于是在音乐声中酣然入睡。笙箫本就有模拟鸟鸣之嫌,何况又在梦境中听到声声杜鹃的悲鸣,心中自会怅然若失。古时以“愁怨”谓鹃,于是这“啼鹃”便往往与情思绵绵相关联。这里不妨录杜牧《泊秦淮》尾联中的名句作为结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其所以如此说,一是客观地反映了唐末国运衰微的事实,另一是主观上借歌女抒发一种“惆怅怨”之情趣。这里的“怨”与末句的“惆怅”当是一致的。可见诗人在花香鸟语中寄予了怎样的欢娱和感慨!
全诗写得清空灵动、饶有情趣。两绝前后呼应,句式对得十分工整。这样的绝句在唐诗中并不少见,但在这里读起来却别有风味。这大概是由于诗人笔调自然、语言清新、色彩鲜明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