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寄虽张子公尚书》宋郑刚中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郑刚中

《寄虽张子公尚书》原文

昔我初至秦,使旨不到蜀。

延首锦城春,千里寄孤目。

逮公今出峡,贱迹人羁束。

梦看使君船,翩翩转江曲。

西州去思者,何啻连万屋。

攀辕犹弗还,我意岂能足。

所怜蜀人病,羸骨未生肉。

公兮胡弗留,共与营糜粥。

自惟救护心,寝食对沟渎。

回顾莫有助,此志亦单独。

公兮那得留,峡水峻而速。

蚤去登堂庙,大作天下福。

病身鸡肋瘦,别恨容千斛。

势须更勉强,渭上几一熟。

郡县减苛赋,廪廥贮馀粟。

便当乞身归,径去友麋鹿。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按照要求写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在浩如烟海的宋诗中,有一首题为《寄虽张子公尚书》的诗,它以质朴而深情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一位已故去的友人的深深怀念。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郑刚中。

首段中,诗人回忆了自己初到秦地时,未能得到友人张子公的关照,只能遥望锦城(成都的别称)的春色,徒然地看着千里之外的故乡。那时他处境孤寂,无人可以倾诉,独自承受着无边的孤独和无奈。

接下来,当诗人听说张子公将要离开蜀地时,他怀着期待和希冀的心情,仿佛看到使君船翩翩地在江水中回旋。想象中的那番场景,也包含了他对张子公的深深祝福和期待。

对于那些在西州(今陕西西北部)思念张子公的人们,他们对他无尽的敬仰和爱戴,已经远远超过了万间高楼的广厦。他们的挽留之声虽多,但张子公的行程却并未因此而改变。诗人用“攀辕”这一典故,表达了对张子公坚定的支持与深切的关怀。

诗人的同情并不仅限于蜀地的百姓,他更忧心于张子公的身体状况。他们都知道,蜀地的人们正遭受疾病和困苦,他们需要张子公这样的力量去引领和拯救。然而,张子公却选择了离开,这使诗人感到无比的痛惜和无奈。

在这一切之后,诗人的愿望仍是让张子公留在蜀地,一同守护这些在困境中的人们,一同抵抗病痛的侵蚀。他的劝告是那么地真挚而诚恳,体现了一位知己朋友对于对方的无私关怀和期望。

诗人的呼唤并没有得到回应,望着前方无人接应的旅程,他倍感孤独和无助。但他并没有放弃,他依然希望张子公能够改变决定,继续留在蜀地。他的呼喊像峡水一样高峻而迅速,希望能够穿透云天传达到张子公那里。

在这段情感的抒发中,诗人充满了期待和热情。他期盼着张子公能够走出庙堂,为天下百姓谋求福祉。他以自己病弱的身体作为比拟,表达了对张子公未来的深深祝福和期待。

最后,诗人再次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深怀念和不舍之情。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张子公相聚,一同探讨人生的真谛和艺术的魅力。但现实的束缚让他不得不暂时放下这些想法,期待着未来能有再次相聚的机会。

总的来说,《寄虽张子公尚书》这首诗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诗人用质朴而深情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坚毅、果敢、深具人文关怀的朋友形象。这是一首充满着深情厚意的诗,也是一首表达了诗人对友情、人生、社会关怀的诗。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