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宋代诗人王庭珪这首《移居东村作》是我很喜欢的诗歌,借乡村幽深景象、乐在其中的淳朴乡村生活描写,表现诗人避乱东村的心境和超脱世俗的雅趣。现在我为大家赏析一下这首诗,并提供现代文译文。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这句诗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诗人所居之处之深僻。“避地”表明诗人是为了避世而迁居;“深几许”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深邃,更深层次地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厌倦,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青山窟里炊烟袅袅,描绘出乡村的静谧与和谐。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诗人并没有因为居住在低矮简陋的茅屋而感到嫌弃,反而扫净土床,准备安稳地醉眠。这里不仅表现出诗人超脱世俗的心态,也反映出他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同时,“净扫”一词描绘出诗人闲适自得的日常生活态度。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乡村的幽静之美。“鸟不住啼”进一步说明乡村的安静,而这种安静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平静。花多晚发地应偏一句,诗人以花儿的晚开反衬出乡村的僻静,使得乡村生活更加神秘而富有诗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最后两句写诗人遥望远处翠竹摇曳生姿,景色优美,虽然还隔着一片田地,但诗人却能从中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这两句诗以景结情,给诗歌增添了余韵。
现代文译文为:我迁居此地,深邃的绿色山林仿佛将我包围,清新的乡村生活让我暂时忘却了世间的纷争。我住在这低矮简陋的茅屋中,扫净土床,准备醉眠。村庄的安静并非来自鸟儿的鸣叫,而是源于生活的安宁。这里的百花迟迟开放,更显出乡村的僻静和神秘。远远望去,翠竹摇曳生姿,美景宛在眼前,虽然还隔着一片田地,却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和谐。在这里,我找到了心中的归宿。
希望以上赏析能够满足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