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唐庚
拟向明时受一廛,著鞭尝恐老农先。
行藏已问吾家举,从此驰君四十年。
现代文译文:
想在太平盛世找块地儿安个家,我鞭马扬尘,唯恐落在老农之后。 是去隐居还是闯荡,询问自家门第便可得知,从此驰骋人生四十年。
《到罗浮始识秧马》原文是我有理想要在清明盛世找块地儿安家落户,我很担心会落在老农之后,这“明时”指的是清明盛世。此诗写作者归隐农田的心愿。那么作者到罗浮山之后是不是真的就在那儿耕田了呢?未必,应该是有所寓言。“行藏已问吾家举”,我这行止应该问我家门第祖先的遗训呢?还是舍儒归农驰骋人生四十年呢?这两句应当相联系来看。这里的“吾家举”并非《论语》中的“求也退,故为文使也退”,此“举”非仕宦之义。结合前面诗意分析,“吾家举”可以理解为“我家祖传到底是读书求仕宦,还是舍儒归农,驰骋人生”,这一疑问把前文的两种想法贯通起来了。从诗题《到罗浮始识秧马》及诗中寓意来看,此诗应属于寓言体,诗中以农事为喻,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两种选择及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拟向明时受一廛”,是说我大概要向太平盛世的老农学习,在山林之间找一个居住地,一廛是指村落。“明时”指的是太平盛世;“老农先”道出了自己以前的担心。接下来的两句都是针对如何行藏而言的,这里说我该怎么去做,请祖宗保佑吧。“藏”为隐,“行”指进取。“已问”不仅表明诗人对自己的选择持疑问,同时也包含了对自己的安慰和自信。诗写得很朴实自然,然意蕴却很丰富。“驰君四十年”实际是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做了选择,然而却不直说。这比那些直露的或自我陶醉的诗歌更富有人生哲理和诗意人生。最后一句中的“君”字,是尊称,这里是指自己;而“四十年”不是实指,而是表示一个时间段。诗意并非说人生过了四十年而一无所成,而是说自己要从此开始奋发有为,驰骋人生路途四十年。此诗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唐庚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两种选择:一是读书进取,驰骋仕宦人生;一是淡泊名利,回归田园生活。这也是诗人思想核心的体现。在唐庚看来:一个人应该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能够融入自然、淡泊名利、吃苦耐劳、潇洒自由地面对生活,那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人生的智者了。在那个时代能够有这样思想的人并不多见,而唐庚是一位代表人物。此诗主题鲜明、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语言朴实自然,没有雕琢之感,这应该是宋代文人诗歌的一种风格和追求。
至于诗中提到的“秧马”,据《嘉泰会稽志》记载:“秧马,农人水田耕具也。以木为马形,长尺余,置四足下,人驱(之)耕如牛马之行。”看来是当时农民的一种农具。《鹤林玉露》说:“前辈诗多言驼、驴、牛、马之类贱以得喻志焉”。那诗人是把人生与马结合起来的:拟向明时作匹夫,“老农”扬鞭可先行;自己愿做“秧马”,吃苦耐劳奔四十年!这样的选择正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勤奋进取的精神。
唐庚这首诗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田园生活的追求。在宋代文人中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等充分表现了这种思想情感和田园生活情趣。这与当时一些达官显宦忙于应酬或醉生梦死的官场生活相比,显得清新可人、高雅可人。在人们走向衰朽时的官场社会、竞争社会的历程里一道积淀于民俗、心理结构、伦理规范文化行为和修养体系的特殊内含的价值也是应当重视和珍视的!在此来看读这组带有诙谐俚趣或浪阔意阔而又昂扬激奋的前行箴言体绝妙诗词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