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杂诗 其二十》宋唐庚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唐庚

《杂诗 其二十》原文

万里非吾土,三年失我常。

只愁鸢跕跕,敢作鹤昂昂。

白竹连闽越,黄云入夜郎。

何时返栖息,谁为问桃娘。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杂诗 其二十》是宋代诗人唐庚的一首抒发家国之思的作品。我尽力用现代语言阐述诗中含义,同时试图保留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首句“万里非吾土,三年失我常”,描绘出诗人心中漂泊无依的茫然。这里的“万里”象征着广大的世界,却并非诗人的故土,这显示出他长期流浪在外的苦楚。“三年失我常”中的“常”,可能是指一种常态、常规,也可能暗喻心中的期望和归属感。而现在这三年的时间却使诗人的希望和归属感有所缺失。

接下来,“只愁鸢跕跕,敢作鹤昂昂”描绘出诗人的焦虑和无助。他害怕像鸟一样在风中摇曳,却不敢像鹤一样傲然挺立。这里用“鸢跕跕”和“鹤昂昂”形成对比,前者象征着不稳定,后者则象征着高傲和独立。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出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白竹连闽越,黄云入夜郎”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眼前的景色。白茫茫的竹林延伸到闽越之地,而黄色的云霭进入了夜郎。这是诗人身处异乡的写照,也是他与故乡遥远的象征。

最后,“何时返栖息,谁为问桃娘”是诗人的期盼和疑问。他期待何时能回到家乡,安心休息,同时也疑惑是否能有人为他问候桃娘。这里“桃娘”可能是诗人想象中的家人,也可能是诗人曾在其中生活过的地方的一个具体人物。这句诗将诗人的思念、担忧、渴望和疑虑全部展现出来。

整首诗的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万里之遥、三年之失、夜郎之远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归乡的渴望。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未来的疑虑,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现代译文:

我漂泊在万里的他乡,我的故土已不再是我的归宿。三年的流浪让我失去了我的常态。我害怕像风筝一样摇摇欲坠,却不敢像鹤一样傲然挺立。

白茫茫的竹林延伸到闽越之地,黄色的云霭进入了遥远的夜郎。我何时能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谁能为我问候那个我曾经在意的人?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