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边贡
万乘尊,如浮云,发乎可断身可文。
弟有雍,孙有札,百代清风见家法。
牲牢腯,黍稷香,帛烟袅,箫吹扬。
使君祭扫庙门掩,阴风飒飒灵旗飐。
赋得泰伯祠送龙佥事
边贡
万乘尊崇似浮云, 礼乐光华发赠文。 弟有雍也名, 孙有札通君。 清风百世传家法, 香烟一堂祭祖坟。 使君祭扫祠门闭, 阴风吹阴旗扬扬飒飒。
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颇有意蕴的咏史诗。边贡是明代前期著名诗人之一,他为送友人龙致仁去泰伯祠而赋此诗,也借此寄托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诗的题目“赋得泰伯祠送龙致仁佥事”明确告诉人们要以“泰伯祠”为主题。泰伯祠是为纪念吴国先祖、古代贤者泰伯而建的,同时也因为吴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以民为本,仁义为先,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仁爱传统的具体体现。然而由于历史上君臣相残、政治昏暗等种种原因,百姓蒙受了许多不幸和灾难,以致不少地方的先祖祠堂已荡然无存。
首联“万乘尊崇似浮云”,对泰伯祠的礼遇表示了诗人的感叹之情。“万乘”指天子,天子对天下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如浮云之在天,随时可毁可灭。“尊崇”二字,是对前人功德的追述与赞誉。然而这尊崇之至的泰伯祠,并没有使那些权奸佞臣收敛其暴虐的行径,从而引发了诗人对现实社会中虚伪、荒诞、腐朽本质的憎恶与抨击。而泰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古朴纯真的民风在历史长河中依然如浮云般悠然飘荡,不因时迁势异而泯灭。首联感叹泰伯祠没有地位、反遭摧残,即对礼遇的现象发出了诘难。因此接下来的颔联诗人通过对贤弟仲雍与后代贤孙孔子的颂扬正面回应了诘难。仲雍贤达,堪称一代名德;孔子承先启后,更是一位旷世圣贤。他们是名垂史册的光辉榜样。诗中以“雍也”、“札也”扣紧庙祀祖先之名,意即这些祖先庙祀的名义中又包含了后人多么崇高的期望!颈联转写祭祀仪式:祭品牲畜的肥壮、黍稷馨香;烟香烟袅、箫声飘扬。一派庄重肃穆的祀神气氛。“祭如应享”,表明人们崇德行善的诚心;而对无德行的人则祸祟立至。尾联诗人通过对龙致仁临行祭扫完毕关门掩上祠庙与阴风摇曳旌旗飘飘这一情景的描绘寄寓了对清明政治的企望。一方面写龙致仁的品格与使君祭祠与众不同的含义是:祭祠掩门之时正是阴风作祟之际,暗示现实政治中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写泰伯祠古朴纯真的民风在历史长河中历久不衰,表达了作者对纯真民风盛德的向往和推崇。
这首诗以咏史托意的手法,寄寓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社会风气的感慨与批评。诗中“万乘尊崇似浮云”、“使君祭扫庙门掩”等句,慨叹现实社会中虚伪、荒诞、腐朽本质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而“阴风飒飒灵旗飐”、“使君祭扫有余欢”等句,又让人寄寓着对清明政治的企望。明人沈明臣《吴歌》序称:“大抵南朝时,人敦礼让,俗尚耕桑,士则读书以取科第,农则勤稼穑以图富饶。”可见吴文化历来是以敦厚、谦让、纯朴、尚礼为主要特征的。作者在此诗中所表现的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是符合这一地区文化特征的实际的。在诗的表现手法上则体现出融乐景、深情于叙事中的妙理之处。诗人借赠别友人之机凭吊古祠遗迹,对历史上虚伪、荒诞、腐朽的本质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讽刺。而由于诗中寓意的深沉和抽象,往往不便于直抒胸臆。借此诗而论一般诗歌创作理意之表达之问题时说:“理之入诗者深奥而难晓;如能浅近而各显一体究一脉络不混曰巧合不容杜撰浅言俗意老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