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李东阳
孔君本书生,领职在方宪。
置身岭海间,越绝远侯甸。
维时实多警,盗贼满州县。
蛇吞与豕齧,道路血相溅。
被围在空城,百里无一援。
忠义激肝肠,身微命如线。
檄同巴蜀谕,骑比汾阳见。
一言关福祸,凶党皆革面。
终焉抱劳谦,功成不自衒。
铨曹守常格,谁复论最殿。
山川接东广,民俗固所便。
重任须老成,君才久谙练。
扬清激其浊,坐使南溟奠。
众力苦莫支,知君有馀羡。
昔逢刘职方,开口不容先。
复有太史吴,作诗如作传。
王事诚独贤,愧子长笔砚。
谁云识君晚,犹及都门饯。
在明代,诗人们对于诗歌艺术精益求精,尤其是对用词和情感的表达更为重视。在众多诗作中,李东阳的《送孔宪副公镛之广东》可谓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此诗是对孔宪副公镛的赞誉,也流露出李东阳对他的深厚友情和尊敬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现代文译文赏析。
开头句:“孔君本书生,领职在方宪”,这里的“领职在方宪”是说孔君以书生身份任职地方官员。由此体现出孔君既是饱学之士,又是人才的识用得宜。“书生领职”,用以突显其少年的振发之势与国士之器任的重重分量,较易传达这种激发朝气的激越的情感意味,倘若直言进士或者京官或中状元就不及其是。另外这里的“在方宪”一是引地方之名来以载时人之身份间接出现,一是“方”有向对方暗示路途的意思。
接着一句:“置身岭海间,越绝远侯甸。”这句话写出了孔君处在遥远的岭海之间,如同置身于偏远之地,周围的环境虽然艰苦,却不能阻挡他为国家出力的决心。“越绝远侯甸”在这里还含有自我安慰和自我激励的意思。
随后,“维时实多警,盗贼满州县。”这句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孔君所处的地方多有警情,盗贼横行。但孔君却能在困境中坚守忠义,激励身边的人。“蛇吞与豕齧,道路血相溅”这两句用生动的比喻来描绘当时的社会环境,形象地表达了孔君所处环境的险恶。
“被围在空城,百里无一援。”这句描绘了孔君在困境中坚守城池,身边没有援兵的情景。这进一步表现了孔君的忠勇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终焉抱劳谦,功成不自衒。”这两句是对孔君的赞誉,他始终保持着勤奋谦虚的态度,成功后也不自夸。这正是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之风。
“谁云识君晚,犹及都门饯。”最后一句写出了李东阳对孔君的惋惜,他们相识太晚了,还来不及为他送行。这句话表达了李东阳对孔君深深的友情和不舍之情。
总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对孔君的赞誉和敬意,同时也表现了李东阳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诗歌艺术的热爱。无论是用词、造句还是情感表达,都显示出了很高的水平。这首诗不仅是李东阳诗歌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明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