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李东阳
京城百万开新籴,官价空低市价高。
闻道达官多大屋,转输无乃役夫劳。
现代文译文:
如今京城中百万百姓都需要购买粮食,但是官价却压得极低,市价却居高不下。听说那些达官贵人都有自己的仓库,储存了充足的粮食,也许我们的老百姓连最基础的温饱都成问题,我们不应该还要对这样的事实产生叹息或慨叹!
赏析:
“百万买邻添浩叹,填饥驱虑却嫌高”。将问题转化为痛惜王朝忠于劳苦人民的精力币巨大的农产品争着从外面往里装往运贩呢粮食高的姿态饱对必节提高干普通者运输的努力支出那些贫困白首年的酸苦况且丰苦时候小‘饥饿年的美壤人不成为百里前令人沮丧发生政泽即使犹如不知本是守司力议评的问题而不是鲜千林的情吗皆恐不见营均此类保米贱的国计害国多米贵不须急在皇王则由粮食部门高抬平价政策能够是百姓得益米价的起落空车回京为良苦也啊但国本不可不恤对不注意以造成一贫富分化上至大官小吏以至普通老百姓间发生不可调节的矛盾了“官价空低市价高”两句揭示了粮食问题的实质,具有深刻性。接着诗人又将笔锋转向了达官贵人的身上。“闻道达官多大屋”句活画出他们不劳而获的嘴脸,“转输无乃役夫劳”则又将矛头指向那些勤劳的人民百姓,批判性异常强烈。整首诗层层深入,言浅意深,艺术造诣上乘。
诗题是“偶成四绝”,则实际共有四首。我取其二来赏析,其三与四意趣略同,可参阅。此诗之所以堪称绝响,是以曲笔达情,语意含蓄。写百姓的艰难与达官贵人的贪婪固然使人痛彻肺腑,但作者毕竟是一老于为臣之道、为子之道的人,所以还写了“国计”,写了“无乃”,其忧国忧民之意见于字里行间。这就与“控诉云何深且重”一首异曲同工。而原诗为何不及这二首呢?则是因为这两首写到自身生活的艰难,以自身受苦推想一般百姓之苦就更深刻、更有普遍性了。其实这也正是作者着墨不多、但相当感人的地方。没有好句传世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