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李东阳
艺苑词垣二十年,离情不似十年前。
绿波南浦江淹赋,白雪西山杜甫篇。
醉里功名心尚在,老来山水性俱偏。
春风漫作金陵梦,却望天台更渺然。
明代诗人李东阳的《次韵寄答方石二首 其二》是一首饱含人生哲理的诗。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以及根据诗的内容用现代文翻译:
诗中描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对未来的期许,以及他对人生哲理的深深感悟。
首先,诗人回顾了自己在艺术和文学领域的耕耘已有二十年了,这二十年里,他经历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然而,这种回顾并非单纯的对过去的留恋,而是对过去的思考和总结。诗中的“离情不似十年前”一句,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过去的深深怀念。
诗人所怀念的“十年前”,可能是他年轻时的日子,那时他满怀激情,充满梦想,对未来充满期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醉里功名心尚在”的梦想并未如愿实现,反而被现实的种种困扰和困难所压抑。这种对梦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表达。
然而,尽管现实如此,诗人并没有放弃。他依然保持着对“老来山水性俱偏”的热爱,这表明他对自然的热爱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减退。他依然向往山水之美,依然渴望能在山水之间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是一种坚韧的精神,是对人生的另一种解读。
诗的结尾,“春风漫作金陵梦,却望天台更渺然”,诗人借梦境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许。他在梦中想象自己再次回到金陵(南京),看到了熟悉的风景和过去的生活场景。然而,这并不是一种对过去的怀旧,而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他眼中的天台(可能是指天台山,位于浙江省)更加渺远,这可能暗示着他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是无限的。
从现代文的翻译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的哲理:无论现实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态度。不论“醉里功名心尚在”还是“老来山水性俱偏”,我们都需要有一种坚韧的精神和对未来的期许,因为这就是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