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赐藕》明李东阳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李东阳

《赐藕》原文

只向名花看画图,忽惊仙骨在泥涂。

轻同握雪愁先碎,细比餐冰听却无。

郭北芳菲怀故里,江南风味忆西湖。

渴尘此夜消应尽,未羡金茎与玉壶。

现代文赏析、翻译

赐藕

明 李东阳

只向名花看画图,忽惊仙骨在泥涂。

轻同握雪愁先碎,细比餐冰听却无。

郭北芳菲怀故里,江南风味忆西湖。

渴尘此夜消应尽,未羡金茎共玉壶。

此诗一开头,就把人带入到一个豪华非凡的境界。诗人的赏赐不是普通的东西,而是一些名贵的花卉,这使诗人感到十分惊讶。他原以为赏赐的东西应该是名贵的,而今却不是这样。这使诗人感到十分意外,十分新奇。于是,他便对赐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轻同握雪愁先碎,细比餐冰听却无。”这两句是写诗人的心情和赏赐藕的形态。诗人的心是高兴的,是激动的,甚至是紧张的。当他在欣赏名花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仙骨般的藕是生长在污泥之中,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使他产生了惊讶、新奇之感。“愁先碎”这个拟人手法,把诗人对赏赐之物藕的珍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握雪”,是用雪来比喻藕洁白如玉;“餐冰”,则说明藕冷滑如冰;“听却无”是说诗人想要品尝它,却又不能听其从盒中滑出,只有仔细观赏,不免轻轻地抚摸它,因而担心会把它弄碎。诗人这种小心谨慎、不敢贸然行事的心态表现得十分传神。

“郭北芳菲怀故里,江南风味忆西湖。”这两句是说诗人看到北方也有如此美妙的风物,便很自然地联想起南方杭州西湖的美景来。由眼前的“名花”而联想起北方的“佳果”,进而联想到杭州西湖的美景,这使诗人对之产生怀念和思念之情。“忆西湖”三字水到渠成,为下句的写题作好铺垫。

“渴尘此夜消应尽,未羡金茎共玉壶。”末句是表现诗人对赐藕的极高评价。从字面上看,“未羡金茎共玉壶”是在说汉武帝的金茎玉壶和承露盘以及杨贵妃的侍儿所持的风露草加以比较赞美的意思。“未羡”一语用的是《幽居记》:东汉边韶赞明月之珠虽然优异可宝爱一方然不久即光泽减低的说法加以演绎的;借用它的意义,“妙称无骨人不愁捧掌多矣。”这样从古人把物东西捧在手里面说起因以赞赏之意溢于言表。这两句是说:吃了这赏赐的藕就可以把尘世的烦恼一扫而光;没有想到还有比这更好的东西值得羡慕呢!

全诗通过赏赐之物藕的联想和比较赞叹了皇帝的恩泽与仁政,表现了诗人对皇帝的感激与歌颂之情。全诗语言通俗易懂,但言简意赅;咏物而不滞于物;含蓄而又富有神韵。全诗写得十分传神传意;表现了诗人的功力。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