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燕》明李东阳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李东阳

《燕》原文

绣户朱帘有路歧,别时嫌早到嫌迟。

主家只解怜毛羽,涴尽雕梁不自知。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根据原文所做的赏析:

燕子,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动情。然而,燕子之性情,却少有人知。李东阳这首《燕》诗,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燕子的柔弱与无奈,揭示了人世间的冷暖与无情。

首句“绣户朱帘有路歧”,描绘出燕子栖息之所——绣户、朱帘、华美的居室,曲折的路径,为燕子的出场做了铺垫。次句“别时嫌早到嫌迟”,点出“燕”字,直接进入主题。这里运用了双关的手法,“嫌早到嫌迟”描述了离别时的情景:主人与燕子分别时,似乎嫌燕子来得过早,又似乎嫌它来得过迟。此句一出,一种依依不舍、缠缠绵绵的情意蕴含其中,生动地勾画出主人对燕子的不忍别去、留恋不已的神情。“嫌”字的双重性——包含着嗔怪、讨好的意思,颇为传神。这就是前面说的主人与燕子间的感情纽带已初步形成。“别时嫌早到嫌迟”,所绘的情态同篇首所描绘的“绣户朱帘有路歧”的华贵居室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原来作者是有意让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见到他那饱受折磨的艺术典型!因而次句不仅是这首诗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示了下文所要描写的主要情节线索。果然“通篇以此字不闲”(冒广生批点本),充溢了真挚动人的情趣与重感情,憨痴固执的精神气息。“主家只解怜毛羽”从表面看不过是说主人只懂得爱护燕子的毛羽。“怜”固然是指爱,但未免带有施舍的味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贫愿天寒。”(唐·贯休《诮韦左藏》)说不定主人公此时的心情尚且过于这些正单衣而哀怨的燕子。但是透过怜毛羽三字可以看出,诗人笔下的主人并非只有施舍之意,而更有其它意味。燕子之幸而沾上了这主人的一怜,也实在是十分不幸的。可怜燕子尚未明白这主人的心思,更未觉察到自己的处境。在主人那带有施舍意味的怜爱之中,在雕梁作巢的日常生活中,它们已失去了展翅高飞的机会。

末句“涴尽雕梁不自知”是全诗最精彩的一笔。“涴尽雕梁”,从雕梁上燕巢的满目疮痍落笔,从刻画燕子的不幸遭遇入手。“涴”即污,“雕梁”即雕绘之梁。燕子本是为了营巢育雏而忙碌不已的。然而它那柔弱的羽翅却遭到了污损。作者以“涴尽雕梁不自知”一句概括了许多不堪回首的经历。诗人似乎在告诉读者:燕子啊!你的不幸遭遇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和人类所造成的。你应当自怜、自叹、自伤、自叹身世……然而诗人却没有把笔触停留在燕子的身上。“不自知”三字意味深长,它告诉读者:燕子在污漆雕梁上自怜自伤而不自觉地已成了它的环境之囚徒、命运之奴隶!在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中活动着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自己的文明、自己所创造的社会之囚徒呢?而这正是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深层内蕴。诗的前两句是以抒情主人公的视角和心理感受来描绘燕子的遭遇的;而此处的望而叹惋则是站在社会的角度将情事、境遇加以鸟瞰才发出感慨。然而就在“情未毕”一句里透露出一点情节:“不知”并非完全不能自觉其间祸福存亡的关键;“嗟叹”则是艺术发现(感觉)所产生的种种感慨难抑的悲情终于破声而出。在这含蓄而又内蕴丰富的一首咏物诗里表现出来的“嗟叹感伤”的艺术特色固然很引人注目,但是咏物言志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蕴含在抒情主人公复杂心态中这种飘忽无定的精神境界与人的意识及现实发生断裂的无理之情却常常会为人们所忽视。

全诗咏物抒情、精警含蓄、意蕴丰富、意味深长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世事兴衰的伤感情绪。此诗中主人公既不同于一般咏物诗中的抒情主人公那样以拟人化的身份出现,也不同于常见的那种历尽沧桑备尝人间苦乐的老者或智者。而更像是一个历练世事后的饱学之士或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青年学子——他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