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李东阳
问中使,几日发,长安老臣当死。死不难,中使答,言从大梁至,大梁贼耳。胡称使,君不见,吐蕃使者中道亡。相臣节度死凤翔,老奸有貌幸不扬。三年饱食居庙堂,澧州客死非人殃。
以下是按照要求写的赏析,希望您能喜欢:
问中使
明 李东阳
问中使,几日发,长安老臣当死。死不难,中使答,言从大梁至,大梁贼耳。胡称使,君不见,吐蕃使者中道亡。相臣节度死凤翔,老奸有貌幸不扬。三年饱食居庙堂,澧州客死非人殃。
历史是一部风雨莫测的历史。汉皇城下,此身交瘁不堪其烦。某位年老的官员给进宫宣诏的宦官提问:“几天前出发?长安的老臣应当以死谢罪。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中使(宦官)你答非所问,说从大梁来,大梁不过是贼寇之地。你竟敢称自己是使者?君不见(你不见)吐蕃使者半路就逃亡了吗?相臣节度之死非但不能振奋民心士气,反倒显得这个贪官的相貌丑陋无比。”痛惜之情的抨击夹杂其间。“老奸”一语更是锋利如刀。只因权奸窃国弄权祸害社稷黎民,“三年饱食”已不足为怪,而且这“饱食”居然还住在庙堂上。“澧州客死”之句恰似醍醐灌顶给这位愤世嫉俗的老臣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终将遭受迫害,以屈辱死去。“非人殃”字面意谓不得好死之灾殃,一语双关揭露了阉党与之为恶的罪恶本质。
诗的前四句用“老臣当死”“死不难”等语言表现了老士对朝政的忧惧及对自身安危的清醒认识。中间四句用“胡称使”“君不见”等语言表现了士人的愤怒与抨击。“吐蕃使者中道亡”是以史为喻说明“大梁贼耳”的严重性。“相臣节度死凤翔”是以正反事例说明奸臣误国的道理。“三年饱食居庙堂”是写实,也是对阉党窃国弄权的强烈控诉。“澧州客死”既是对惨遭迫害的抗争又是对历史的警示和对自己的鞭策。这首诗朴素自然,言之有物,其中的讽谏、抨击与抨击历史,讽刺奸相、警示自身的寓意颇耐人寻味。
中使宣读诏书本是件严肃而又庄重的事,然而在诗人笔下却成了抨击朝政、讽刺奸相、鞭策自己的绝妙机会和手段。诗人巧妙地以问代答,寓言外之意于言内,以诗的形式传达出诗人对朝政的忧惧、对自己命运和处境的清醒认识和尖锐鞭挞以及洁身自好的主题来。既使得此诗颇富讥刺、警世、醒世之意和自嘲、自伤、自慰之意而又情味十足,讽喻之意彰显而绝不显露生硬和突兀其间。“在古典诗歌中运用问答这种表达方式的优点是:它可以突出主要人物或主题;可以形成形式上的韵律美;能包含许多弦外之音,使诗篇更具有含蓄精深的特色。”此诗便符合这些优点和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讲,李东阳在咏史抒怀诗上的造诣也堪称古典诗人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