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题陈德秀画四季枕屏图五首其一》宋潘大临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潘大临

《题陈德秀画四季枕屏图五首其一》原文

茅瞻竹阁枕回溪,柳外平桥拍水低。

在藻白鱼知鹭下,穿林黄雀觉蝉嘶。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潘大临的《题陈德秀画四季枕屏图五首其一》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溪山枕畔图。诗人用淡墨轻笔,将春天的景象寓于画中,令人感受到春的气息。

首句“茅瞻竹阁枕回溪”,诗人以茅屋依稀可见,溪水环绕流淌,水阁半露溪边,呈现出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竹阁”和“回溪”,选取典型的春景,一则借清雅幽静之景衬托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则通过对溪流弯曲、曲折的描绘,渲染出小溪春日之幽美。同时,“枕”字不仅展示了茅屋位置之低,而且把人物活动置放在溪水回环的低处,也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宁适。

次句“柳外平桥拍水低”,诗人将茅屋和水桥联系起来,并以平桥蜿蜒曲折,水面平静无波的情景反衬出春水悠悠。“柳外”则给整个画面加上一道凄迷的背景。一叶小舟从柳荫深处荡出,显得那样轻盈而安稳。它像浮在水面上的一个小岛,载着春天的故事。小舟在画中不只是一个点缀,它对画面上各个景物的组合起着巧妙的连接作用。同时,透过柳荫俯视水面的情景,又表现了诗人从喧嚣尘杂的现实生活中抽身出来,注目自然、任思绪翱翔于天际的超然心境。

第三句“在藻白鱼知鹭下”,这是近镜头特写。“在藻”的白鱼因“平桥”的出现而显露出来。看到跃出水面的鱼儿,鹭鸟便纷纷降落,“下”字下得精彩,令人联想到那群鹭鸟从柳荫深处款款飞出、振翅低翔的情态。这幅鱼跃鹭舞的镜头是那样美好而富有诗意,它把画面气氛渲染得异常活跃。

末句“穿林黄雀觉蝉嘶”,诗人以鸟瞰之景收束全篇,“穿林”描绘了黄雀们自由自在的活动和蝉儿的鸣叫,将整幅画面升华到更高的境界。林间黄雀或穿梭或飞翔或歇息,或鸣叫或觅食,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跃然纸上;而蝉儿则不时发出嘶嘶之声,如歌声般动听。诗人以“觉蝉嘶”回应前文的“柳外平桥”,使全诗结构显得紧凑圆整。同时,“蝉嘶”声中的夏意与前面的“春水”、“竹阁”、“鱼鹭”相融合,令画面充满浓郁的季节气氛。

总的来说,《题陈德秀画四季枕屏图五首其一》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细节,表现出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和谐优美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的赞美和向往。这种追求自然、超越现实的美学观念和人生哲学在潘大临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