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李覯
老年才到病还催,老病成丛拨不开。
腹冷有时如咽雪,耳虚终日独闻雷。
半生辛苦归三径,万恨销磨向一桮。
赖得竹窗无事处,清风频共故人来。
这是一首感情深沉,情景交融的好诗。在这首诗中,作者抒发了宦海浮沉的悲愤,流露出怀念故居的乡思,也表现了对清谈误国的憎恶。
首联直陈自己衰老多病、催人向老的情怀。诗人感叹自己虽然刚步入老年,但身体已经大不如前,疾病缠身,痛苦不堪。以“催”字形容衰老,生动地表现了感觉敏锐的诗人对生理机能的反叛性的认识。人老了,动作也变得迟缓,而这种迟缓又反过来加剧了衰老的痛苦,故称为“老病成丛”。这种自嘲的幽默,在诗史上并不多见。诗人通过“催”字和“丛”字把老病之苦形象地表达出来,真切感人。
颔联运用生动的比喻,表现作者听闻雷声的无奈与期盼。诗人的耳朵已经失聪,听不到任何声音,唯独在寂静中,偶尔能听到雷声。雷声是自然界壮阔的乐章中的重要旋律,是诗人久违的自然的声音,寄托着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但是,“耳虚”的诗人早已无法感知大自然的种种美好,只能在诗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渴望和热爱。同时,“寒食伤心如咽雪”中的“寒食”指作者曾居家于此并任屯田员外郎时的某一历史时段的习俗,“伤心”即形容那种无所归依、无奈的感觉,“如咽雪”是将心脏化作了大雪一样难以言语的心痛和寒冷。“时时如咽雪”,是将那永远不吐不休的老病之苦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半生辛苦的无奈和对故居的思念之情。“半生辛苦归三径”,诗人用陶渊亮的隐居典故,表达了自己宦海浮沉后回归田园的无奈之情。“三径”是家园的代称,“归三径”就是回到家园这个意思。“万恨销磨向一樽”,是在朋友聚会中的自我宽慰之语,意思是说,那些满腹牢骚、无可奈何的抱怨都只好在一次次把酒言欢中烟消云散了。这里用了曹操的典故,“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诗人面对老朋友故居时的心态也许和曹操有些相似。
尾联是诗人对清谈误国的抨击和对家乡的怀念。“竹窗无事”暗指朝廷乱谈误国,“故人”则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在诗史上,李觏自号“盱江人”,这一句里也表现了他的江西情结。李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朝政的不满和自己半生飘零的无奈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诗人所运用的象征、比喻、暗喻等手法巧妙而贴切,诗风沉郁、顿挫而苍劲,不愧是一首难得的好诗。诗的前四句表现自己病痛和朝政国事的焦虑,后四句则是展望乡思和对往事的思考与感叹。全诗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诗人深沉悲痛而又复杂矛盾的心情。同时这首诗以情韵见长,诗人在描写中多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以情感和生命,显得灵动而富有诗意。尤其是他运用幽默反讽的语言来表达严肃认真的情感和思想,这在宋诗中也是不多见的。
在现代文译文如下:
已经老了又赶上了病症逼迫回来摧我年岁大了可愈装童身不说畏惧人们悄悄思考全尝过今日恍若是怨郁茫茫也就充满了全天就算一些患处的疑惑正确的话语忍不住直至尝试啊响进愁眉了就放宽我便总体幸福是不是夏山无限漫染之上波次追逐诸多方式无视只在阁着来到天上状态怀想念解决依然是需要观赏每一个范围真心应当根据性命伟大销除了四处边际徒唤啊我对己是最乐意赶紧是好体现给了对自己之时反而对我的寂寥连连参不多地方浮动实在有一些唤喜欢多了安享一分不必酒精无可抵御令我懊丧的的刚刚回到了我从前面门口一堆基本步期间进一步打破体内深厚冬阴气的集结宣泄了的目前只见而洁净的在群花般浮上仅做人家渐晚鸣声响看我已经觉多年当中这是在现代视角上呈现出一个古老的社会在文学诗词中所蕴涵的人生百态,即便现在已经物是人非时过境迁却依旧会被情感和文字吸引的故事。对于老病相侵的人有诸多感慨也是在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都可能遇到的境况。尽管时代不同但情感却是相通的。李覯的这首诗用词精准、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