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李覯
懊恼常人只好儒,古来忠义出屠沽,试将朱亥相伦擬,几个衣冠是丈夫。
以下是我根据原文所作的赏析:
《感义》是宋代诗人李覯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深深懊恼,以及对古代忠义之士的敬仰。
首句“懊恼常人只好儒”,诗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只追求功名利禄,忽视道德修养的懊恼。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虽然强调道德伦理,但在现实中,许多人在追逐权力和名利的道路上,往往忽略了自身的道德修养。诗人以此表达了他对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反思。
“古来忠义出屠沽”一句,诗人用了一个反问,表明自古以来,真正的忠义之士往往出身卑微,并非都是所谓的文人雅士。屠沽一词,指的是屠夫和卖酒人,这些人往往被视为社会底层的人物,但在诗人看来,他们中有些人却能保持忠义之举,这是对当时社会道德评价的反驳。
“试将朱亥相伦擬,几个衣冠是丈夫。”最后两句,诗人用典故说明真正的忠义之士就像朱亥一样,虽然身份卑微,却有着高尚的节操和气节。然而,在当时社会的所谓“衣冠中人”中,又有几个能称得上真正的丈夫呢?这一问充满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和不满。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忠义之士的赞美和对当下社会道德沦丧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诗人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引人深思。
现代文译文如下: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会感到困惑和懊恼,因为很多人只追求物质利益和名誉地位,而不注重道德修养。相反,自古以来,真正的忠义之士往往出身卑微,如屠夫和卖酒人一样。他们虽然身份卑微,但却有着高尚的节操和气节。反观现在社会中的所谓“衣冠中人”,又有几个能称得上真正的丈夫呢?
让我们回望历史,思考那些真正的英雄和勇士们,他们是如何在困境中坚守信仰和正义的。让我们不再被眼前的物质利益所迷惑,而是追求更高尚的精神境界,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情怀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脊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