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方平》宋李覯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李覯

《方平》原文

五百馀年别恨多,东征重得见青娥。

擗麟始擬穷欢乐,不奈闲人背痒何。

现代文赏析、翻译

方平

五百馀年别恨多,东征重得见青娥。

如今且喜君相忆,不奈闲人背痒何。

方平是一位诗酒友朋,李覯作此诗时已五百馀年未见了。诗篇发端即点出久别重逢的喜悦。诗人用“别恨多”概括了这五百馀年的经历,并由“恨”转“喜”。然而能够再次相见,则是双方共同的祈望。“东征重得见青娥”的“重得”,写出这次相见的不易。这次见面虽在日丽中天,却喜出望外,因为一方本要厮守分离,“情随事改”,今日终又相聚,不禁欣喜欲狂。然而欢会之中又喜出疑惧。杜甫有诗:“好花看到半开时”,则是青春佳人多不在;若女人乍至美丈夫怀抱时,倒难免流露出几份陌生可怕。男女之间的恩恩怨怨是不以时间为约束的。相爱了一阵以后方平怜诗人以背为极好之地 ,不要这般触摸又敏感的心灵、更加乐中微带着点儿幽幽寂寥之感。“不奈闲人背痒何”,便写出这微妙而矛盾的心理。这一句是全诗最精彩之处,历来引人注目。一般地说,人们认为它写得很含蓄,甚至有人认为它是一首讽刺诗。从字面看,方平的抚背,既可理解为一种亲昵动作,又可理解为一种调侃之情;既可理解为因久别重逢而引起的微嗔薄责,又可理解为对诗人的嗔怪与戏谑。这一句的言外之意是:我这样喜出望外,自是因你重逢而引起的,可是你却像没事人一样,不很体贴人意。但是,“背痒”毕竟是不雅之事,一般说来不大能见之于言端,而方平的话偏偏是“体贴人情三分为”。为此读者还是要借助诗篇本身的言外之意和所具有的人生经验来作通达理解了。有人可能问:难道这里真是嘲笑吗?似乎也不是,这里的爱与俏皮胜于责怪;是一种独特的互相怜惜体恤而又不易契合的心情的表露。而且这首诗不以事情本身的新奇而出奇制胜,而以写情感态度的亲切细腻和逼真动人见长。方平也和李覯一样为人放旷不羁而又带有几分郁郁不得志的气质,二人的相会和吟咏既是对共同心境的互相呼应与满足,又是对自己人生际遇的彼此慰藉与同情了。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而又俏皮俏皮中带有几分凄凉之意。前两句以散调入诗,后两句便以流水对的形式出现,语言虽浅近而意思颇深。前两句写久别喜逢的欢乐;后两句写乍见之下竟不知说什么好。而一忽儿表示嗔怪之意,一忽儿表示亲切之情;乍嗔乍喜恰到好处;现于色为嗔喜交至,诉诸笔端为抑扬顿挫。可见诗人运笔自如,毫无滞涩之感。这首诗与李覯其他诗作一样语言自然朴素而情感丰富微妙。《直斋书录解题》中称他“诗妙绝当时”。南宋谢翱评价杜甫晚年的《述怀》、《冬狩行》、《宿江浦》等作品指出杜诗自成一家:“迨今但全作古人看不足道,古人但古法道今人不复传”,大体道出了杜李诗作的优长和招来讥议的原因 。这首七绝很可注意:在内容上写得率真而又体贴人情;在技巧上表现出情随事迁而盘郁深沉的变化轨迹 。虽然以咏叙诗为主题却先之以景语似《涉江采芙蓉》,其实这种“介乎俳体和律体之间”的绝句比较容易表现得淋漓尽致 。

此诗末句“不奈闲人背痒何”一句妙语天成又意味深长。表面上是调侃自己被对方搔背的动作所折服,实际上却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闲人”是指自己当时闲居无聊的状态,“背痒”之事可谓闲来无事生之乐趣!故而被对方搔背的动作所折服而开怀大笑。以此诗句作结尾深刻表现出作者的幽默感和不拘一格的性格特点,令读者回味无穷!故后世在宋诗中所取笑男性手法多数委婉曲折成隐含讽刺或称反讽。又引申出许多新的含义来。这都使宋诗在艺术上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