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远山》宋李覯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李覯

《远山》原文

最能牵病眼,天际一山横。

尽日是秋色,无人知地名。

暗时云自合,缺处路应平。

才子沾衣泪,千秋共此情。

现代文赏析、翻译

远山

宋 李覯

最能牵病眼,天际一山横。 尽日是秋色,无人知地名。 暗时云自合,缺处路应平。 才子沾衣泪,千秋共此情。

在众多宋诗中,李覯是一位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人物。这首《远山》虽然表现手法比较朴实,却依然有其清新婉约的一面。在一般人眼中,大山总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仿佛一位坚毅的巨人,令人望而生畏。然而,李覯却以他的独特视角,将大山化为一个温柔的女子形象,她如同天边的一道横山,静静的横卧在那里,静静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李覯眼中的远山是那样的纤细、娇弱,似乎只要一阵轻风就能将她吹倒。这正体现了李覯诗歌中常有的那种病态美和柔弱美。

首联“最能牵病眼,天际一山横。”直接点明远山对于李覯的特殊意义。他视力不佳,远山对他来说是一处牵动病眼的存在。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喜欢远山,每当看到它时,心情便会格外平静,如同看到一位心中的爱人一样。“天际一山横。”将大山比喻为一个静立于天边的女子形象。那座山静静的横卧在天际之间,带着一股安然与悠远的气氛,也像在等待、期待着远方的情郎一般,温文尔雅而又执着坚守着自己的心事。“尽日是秋色”这一句承接上句,表达了李覯对远山的痴迷之情。他每日都能看到远山的秋色,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无法确定山中的具体地名。这一句既表达了李覯对远山的痴情,也透露出他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颔联“暗时云自合,缺处路应平。”两句蕴含了诗人的无穷想象与惋惜。此时天空云彩昏暗,是天空中有变故吧?是不是有人要从那条路走过呢?无论是山野乡人还是友人迟迟未来造访也是极有理由的;这就出现了我们当时期望再正常不过的东西:烟霞,当远远的山峦遮住了太阳的时候,它旁边的云彩就显得格外昏暗;而山路中断、行人迷途的景象在诗人看来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人想象着如果有人能够从这里走过的话,那么这块缺口的路应该就是平坦的吧。

颈联“才子沾衣泪,千秋共此情。”是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远山的热爱之情交织在一起了。诗人因不能见到友人而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而远山依然静静地横卧在那里,它见证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也见证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于是诗人便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尽管千年已过,但是诗人对远山的热爱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永远不变。这里的“才子”是指作者本人而非我们现代语境下的才子;其大意就是孤寂凄凉的羁旅客子见到这样凄清孤寂的环境很容易就会产生很多感触、容易掉泪了;至于这样流连低回地“沾衣泪”反复追寻思索……到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呢?恐怕是没有穷尽了!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心中有情有感能够与知音共同分享便可以了;于是就有了尾联的“千秋共此情”。

总的来说,《远山》这首诗表现了李覯诗歌中一贯的风格:深情、细腻、婉约。他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远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远山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李覯诗歌中的另一面:柔弱美和病态美。他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