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李覯
草草西风动葛衣,呼僮前启竹间扉。
山僧好睡钟声晏,社户多贫酒气微。
岂是客愁浑较可,祗因书卷解忘归。
旴江百里清无滓,枉属闲人坐钓矶。
以下是按照要求写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早起有怀
草草西风动葛衣,呼僮前启竹间扉。 山僧好睡钟声晏,社户多贫酒气微。 岂是客愁浑较可,祗因书卷解忘归。 旴江百里清无滓,枉属闲人坐钓矶。
初秋的早晨,微风习习,诗人披着麻布衣裳,唤起童儿,打开竹篱。他看到山僧还沉睡未醒,寺里的酒户则因贫困而酒香不足闻。他不是为客愁所困,而是因读书而忘却了时移俗迁,故而感到欣慰。最后两句写到江水清澈,可惜无人垂钓。这实际上是诗人自己的牢骚话,他虽然处在社会较贱的境遇里,却有着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这首诗写得很有特色,如实地反映了诗人的个性特点:狂狷有节,勤学自爱和耿直清高的气质。“草草”意为匆匆忙忙;“葛衣”,麻衣,我国南方地区一般用以指称夏装。“社户”是寺院内的良户和仆佃居民;亦有说法认为称绅士。既然这地方富裕贫困差异如此悬殊。既然人是要必然老死的么一切听凭命运摆布呢?还是“我”能够以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自己境遇呢?很显然,“客愁”是不会这样宽慰自己的。“书卷”这里是指学问和品德而言,因为古代有学问和品德的人常常自我解嘲地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无可奈何才做出的自我安慰。既然命运注定自己是个不能逍遥快活的人么就不能混迹于小人之中追求于市井凡夫俗子们相同的平增乐趣法子,“身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古人是从读书做人当中受到了找些事做才有意味这一点。《孔子在无奈中的呐喊》(8月8日百叶龙)“侬辈本是洁身者便枉首钻营卒然想起佳话有人缠腰这才得到了端正过了贱吧的说法今时的状况;客观情事其总归于文字洁着万类不得孤离品列里这点尤为重要正是点穿了吾今情景治贫是为了思想安定那种格杀他本人的理想寻求见海涯登旅愤将某种憧憬得不到洁净意却是寻求更深便杀紧受了个够颠危终末伴社燕祸衰覆襟惊悸处还该把精神与时间消磨。”李覯的这首诗正是在这种矛盾中产生的。他以书卷解忘归,以文字洁着求品列,以洁身自好的方式来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这种思想境界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
诗中描绘了清幽的晨景和抒写了自己的清高情怀。“呼僮”二句、“岂是”二句、“旴江”二句等都写得很有特色。首句“葛衣”给人一种清新、凉爽之感,“动”字把风由远方拉到读者面前,风力似乎可以感触到。“竹间扉”,竹扉虚掩着,给人一种幽深之感。二句写诗人以书卷为伴、勤学自爱的高尚情操。“山僧”二句则带有牢骚意味,“好睡”反衬出诗人早起时的寂寞无聊之情;末两句写出早上的景色特点:“百里清无滓”的江水、“闲人坐钓矶”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这里含有想“钓雪门徒”的意思。“清无滓”和“枉属闲人”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心情蕴含其中。全诗笔调清新、自然、流畅。这首诗虽然不像某些名篇那样词藻华丽、婉转曲美,但由于它语言朴素、清新脱俗而具有独特的风格。
另外值得重视的是这首诗还包含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深沉的内容,这是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表现诗的主题思想的。诗人通过对早景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狂狷有节和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不公表示出一种抗议和不满。这些内容都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意义的。
此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相当成功的。这首五言古诗句式结构安排合理,读起来通篇流利和谐。李覯的语言特色之一是有一种清劲隽秀之风,“草草”、“动”、“前启”、“竹间扉”等词句显得慷慨有力、精练生动;另一种特色就是直抒胸臆,“清无滓”、“枉属闲人”、“忘归”等句是直言其事